上海石化要混改吗?
作为曾经的上海石化员工,这个改革我算是亲历者。 上海石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90年代中期,当时作为中国石化集团资产规模最大的二级公司,旗下有两家上市公司(600150和600872),分别负责润滑油和塑料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业务规模都相当大。 后来随着集团产业布局的调整,以及市场环境的变化,特别是两碱行业的持续低迷,公司的经营压力越来越大。到2013年,集团公司将旗下所有化工板块进行重组,组建了中国石化股份有限公 司,并把原属上海石化的两碱事业部划归股份公司直接管理,同时启动了对上海石化的重组。经过多轮谈判,最终确定了上海悦达汽车制造有限公司作为 增资扩股的对象进入上海石化。
2014年下半年,上海悦达通过认购新股和受让老股的方式成为上海石化第 二大股东(45.4%股权),并成功进入董事会,随后逐步增持直至2015年上半年达到控股水平(51%股权)。至此,一场历经两年之久的混合所有制改 革基本完成。
作为身处其间的参与者,我印象中最深刻的不是那些宏大的经济战略,而是来自基层的强烈反对——因为一旦改制,意味着裁员和降薪,很多老员工因此情绪相当激愤,但反抗的最终结局是无力改变。我在职期间曾参与过几次工会组织的维权活动,但最终都无疾而终。
客观地说,这次改革虽然涉及面广泛,影响较大,但成效其实很有限。首先,国有资本依然保持着绝对控制地位;其次,引入的市场要素并没有显著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相反由于管理层更换频繁,企业的发展方向出现了较大的调整,一些优秀的管理和专业人才不断流失,导致整体实力不但没有增强反而有所削弱。对于混合所有制的提法,我始终认为是一种误导性的宣传,本质还是政府主导下的计划经济,所谓的“市场”因素不过是添了几分刺激经济的调料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