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智慧为什么造假?
1,公司有作假的需要。 2010年前后,互联网金融概念刚刚开始兴起,由于当时的市场环境相对宽松,且互联网金融行业处于发展初期,监管层面也没有太严格的要求,所以出现了不少打着“互联网金融”旗号的伪创新企业。
这些企业大部分都没有真实的金融业务支撑,而是通过包装宣传进行融资,而为了迎合投资者对于互联网金融的概念认知,很多公司都使用了“大数据”“云计算”这样的关键词。
当时大智慧的竞争对手同花顺也发布了自己研发的基于互联网的技术——同花顺iFinD。虽然iFinD在功能上相较于传统软件有较大的提升,但是其核心逻辑仍旧依赖于对已有数据的分析,并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大数据”或“云计算”。
然而大智慧的营销团队抓住了这一概念上的空子,将大智慧改名为“智慧科技(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并将公司的英文名称改为iSmart Technology Inc.,意图向投资人展示自己的高科技属性。
当然,改名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于是公司便通过收购一家已经退市的小公司来解决这个困扰,而这个小公司正好有一堆未完成的IPO任务。
2,公司具有造假的实力 大智慧的母公司新湖期货原本就有从事互联网金融业务的打算,早在2011年的时候便成立了新湖在线金融信息服务有限公司,意图打造线上金融服务平台。
但是由于前期准备不足,加之同行竞争较为激烈,新湖期货的线上金融业务始终没有太大的起色,直到遇到了同样寻求突破点的智慧科技,双方各取所需,顺利联手。
有了母公司在新湖期货的实力加持,再加上并购的资本助力,大智慧可谓是如虎添翼,迅速扩展了自己的业务版图。
到2013年年底,公司业务已覆盖全国20多个重点城市,终端用户量也突破了5000万,虽然互联网金融业务带来了可观的收入,但净利润始终徘徊在盈亏边缘。
为求转型,公司开始大力推广移动端产品并布局支付、理财等互联网金融服务,然而好景不长,随后出现的P2P行业危机和余额宝的火爆一定程度上分走了公司的流量,加之自身盈利模式尚不清晰,互联网金融业务扩张过快导致收入结构单一,互联网基因不够等诸多问题,使得公司业绩一落千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