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城镇化是什么?

吕艺杉吕艺杉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中国的城镇化的核心是“城镇化”,而不是“中国”,也不是“城镇化”加“社会主义”。 当然,在实现城镇化的过程中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道路。但我们必须明确一点,我们是在一个什么样的历史起点上开始这场运动的——我们是在工业化的初级阶段、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相对滞后的状况下启动这一过程的。我们的城镇化不同于西方国家,也不同于亚洲“四小龙”的城镇化。

首先,我国的城镇化不是“自发”形成的。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城市的规模和数量是由国家规划和决定的;进入市场化改革后,虽然地方政府在规模上有了一定的自主权,但人口的增长仍然受到控制(1980年至2005年间,全国总人口增长仅43%,而城市人口只增长了27%)。与发达国家的人口和经济率先流向大城市不同,在我国,城市化发展最初主要是依靠政府的力量,通过土地征用和转移支付手段将农村人口变为城市人口的。

第二,我国的城镇化水平被严重低估了。通常人们用城镇化率这个指标来度量城镇化程度,但这个指标并没有考虑不同规模城市的发展状况。如果按城市大小划分,我国660个县级行政单位中约有200多个中小城市,这些城市中大约有70%的城镇化率是被低估的。事实上,这70%的城镇具有城市的所有功能,只是没有城市建制。如果把它们划入成市范畴,我国的城镇化率至少比目前高出10个百分点。而这70%的“隐形城市”大多分布在东部沿海省份。 第三,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并非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的经济体制改革。实际上,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的30年,我国城市化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尤其是工业体系的建设,为日后城镇化水平的迅速提高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如果没有当初工业化所积累的财富,我们无法想象今天会发生什么样的情况。

第四,我国的城镇化不是“主动”的城镇化。近年来,我国频繁发生“民工潮”现象,每年有近千万的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但是,这些人的城市生活并不仅仅是他们自己选择的结果,而是他们在无法选择的情况下被“推上去”的——他们进入的城市产业往往处于产业链条的中低端,劳动密集型特点明显,这些就业岗位的供给很大程度上是以牺牲农业以及农民工的利益为代价的。这些人的城镇化过程是一种“被动”的过程。

第五,我国的城镇化质量有待于进一步提高。除了北京、上海等少数特大城市外,大多数城市的城镇化是在缺乏科学规划的前提下盲目扩张的。这种无节制的城市化带来一系列问题,如环境污染、住房紧张、失业增加等等。如何提高城镇化的质量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桓琛莉桓琛莉优质答主

中国的城镇化从1978年改革开放就开始了,已经实行了近四十年。中国的城市在四十年的时间内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从规模上来讲,中小城市变大、大城市变大、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发展,城市群形成。就整体来讲,中国的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城镇化有这么几个基本的特点,一是发展的速度比较快,四十年的时间从百分之十几涨到百分之五十几。美国用了将近一百年的时间才完成了这个过程。二是中国人口多,城乡分割,这就使得中国的城镇化与外国城镇化有点不一样。三是与中国的改革开放紧紧的联系在一起,是共同发展的。

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随着手工业和商业的出现,人们需要居住在离手工业和商业比较近的地方,这样人口开始聚集。当人不断的聚集到一起,达到一定的规模之后,就形成了城市。人聚集到一起就会出现规模效应,使得他们能够从事以前从事不了的行业,这就出现了城市经济。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得人进一步的聚集到城市。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