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如何增加投资?
这个问题很空,也很宽泛。 首先,要区分投资和消费。对个人来说,消费的支出是无法追回的,而投资是可以产生未来收益的。所以问题的核心应该是说如何促进资本的形成。
形成资本的方式无外乎两种,一是储蓄,二是债务。从长期来看,无论政府还是个人,只要没有发生通货膨胀或者通缩,其债务的规模并不会对资本的数量产生什么影响(在这里我们忽略掉政府加杠杆的问题)。要想增加资本数量,唯一的渠道就是居民储蓄向投资的转化。而要完成这种转化的关键又是消费和投资的关系。
通常情况下,在收入不变的情况下,若利率大于CPI的增长率,则意味着投资的收益率高于消费收益率,此时人们会倾向于将更多的资金用于投资而非消费。反之则会降低投资的热情转而增加消费。 所以要增加中国的资本数量,一方面需要刺激居民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又必须要保持适度的存款利率高于CPI的水平。只有当消费者的钱因为购买力和物价水平下降而缩水时才会去考虑通过借贷的形式来增加当下的消费,进而达到扩大当前消费需求的终极目的。 但目前来看,我国的利率仍然处在偏低的状态,央行不断地降准、降息,但市场实际的融资成本却不断上升,这说明货币的传导机制存在着阻碍。而消费者信心指数持续走低,居民在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时选择了储蓄而非消费。因此不管是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还是以降税的方式来增加居民的支出,都是迫在眉睫的事情。否则一味依赖信贷扩张,非但没有办法达到刺激消费的目的反而会加大经济的泡沫。
目前,中国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占全球的比重已经从1978年的1.3%上升到现在的26%左右。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由1978年的38%上升至近年的45%以上。我国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转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同拉动,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转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转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正处于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形成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加快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迈进的爬坡过坎、加档提速阶段,中国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将对全球经济复苏形成持续支撑。
从未来全球经济增长格局看,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总体上仍将保持较快增长,发达国家复苏势头将有所加强。随着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和国际力量对比消长变化的加速以及发达经济体增长潜力的下滑,全球经济增长的地区分布趋于分散化,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经济增长格局中的地位更为重要。目前,发展中国家经济总量占全球的比重接近40%,未来有望继续提升。
从未来全球金融治理发展趋势看,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话语权和代表性将明显上升。2010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改革方案实施后,中国份额将从3.8%升至6.39%,成为IMF第三大股东国。截至2013年12月,IMF已与包括中国在内的29个国家签署货币互换协议。未来,IMF的份额和治理结构改革、SDR货币篮子扩容、人民币加入SDR货币篮子和加快双边及多边货币互换安排将取得更大进展。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等新型多边开发性金融机构的建立和运行将逐步改变全球金融发展格局。(责编:冯淑娟、陈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