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为什么减速?
经济增速放缓和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是紧密相关的,也是必然的。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年均GDP增长率保持两位数,但我们也应该看到一个事实,就是经济增长一直是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的,消费的作用一直比较弱小。
这种格局就造成了我们经济发展对外部环境的依赖。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2009年我国实施了大规模的政府投资计划,GDP增长率达到10.6%;而2010年和2011年,我国的GDP增长率仍然维持在8.7%和7.7%,两年平均增速也达到了10.0%。这一直是我国GDP增长的“主引擎”,但这种依靠扩大投资规模来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式是不可持续的。
首先,随着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成本的上升以及环保的要求越来越苛刻,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和资源依赖型的企业的利润空间不断受到挤压,主动性和积极性都在下降。其次,为了刺激经济,国家连续下调了增值税和营业税的名义税率,再加上社保费率下调,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从2006年的20%降到2015年的13%,降低的这部分财政收入如何补充,是个大难题。最后,目前土地供给已经趋紧,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可开发的土地资源越来越少,加之房地产去库存任务尚未完成,继续通过扩大土地供给的方式来拉动投资,难度越来越大。
与此同时,我们要构建一个和谐社会,实现居民收入的同步增长。2015年是GDP总量突破70万亿元的一年,同时也是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3万元的一年,这标志着我国人均GDP达到9000美元,进入了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的行列。根据世界银行的分类,一个国家的人均GDP从低到高可以分为下中上三个等级,分别对应低收入、中等收入和高收入国家。在人均GDP这个指标上,我们已经超越了世界银行定义的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
按照世界银行的统计口径,一个国家的收入水平处于下中等收入阶段时,这个国家的居民消费所占GDP的比重只有50%左右;而当人均GDP达到上中等收入阶段时,居民的消 费占GDP的比重就会上升到60%以上。在人均GDP达到9000美元时,我们的消费占比就应该会有相当的提升,从而带动经济的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