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多元化的分歧?
1、多元化是否正确的决定,取决于企业所处的阶段 很多企业做多业务线是为了实现业务的「快速崛起」,以缩短产品的生命周期,降低经营的风险;然而对于很多已经处于成熟期甚至衰退期的传统行业来说,多做业务线反而会增加整体的风险——因为各个业务线之间会形成资源与现金流的重复消耗,而难以形成有效的协同效应。 因此对于处在成长期的企业而言,做多元化的扩张是正确的选择;而对于已经处于或者即将进入衰退期的企业来说,做多元化则可能会加速企业的陨落(比如诺基亚、三星的移动终端业务)。
2、多元化能否成功,取决于对市场机会的判断 对于一个正在成长的企业来讲,任何市场的机会都有可能成为企业发展的动力,从而促使企业去做多元化的扩张。但是对于一个已经成熟或者开始衰退的企业来说,市场的机遇就会非常局限,只有找准了真正能够给企业带来价值增量的新机遇,才能实施有效的多元化战略。否则只能是「东拼西凑」、「胡乱多元」,最后的结果往往不甚理想。
3、多元化的业务应该如何管理 一个多元化的企业,它的经营管理其实有着更大的难度和风险。首先是各业务线的资源配置与管理协调,其次是对新的市场机会的发现与捕捉,以及最终各业务线的利润实现与整体目标的完成。如何实现这些目标和任务,是企业在进行多元化发展时所必须认真思考和应对的问题。
学术界对企业产生多元化的原因存在分歧,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
(1)价值增进论
该理论认为,产生多元化的主要原因是为了提高企业价值。企业价值是由企业内、外部各种因素综合作用共同决定的。从企业内部原因来讲,企业产生多元化有如下因素:管理能力多元化、生产技术的关联性、营销渠道的关联性等无形资产积累;从企业外部来讲,政府鼓励政策、消费者需求的复合性、法律、法规的限制和竞争程度、社会经济环境等都会影响企业的多元化战略选择。该理论支持者有张一民、谢家智等。
(2)企业成长理论
该理论认为,成长是企业发展的目标,企业在不断积累要素资源同时寻求快速发展,通过多元化实现要素资源在不同产业问的流动,实现企业快速成长。该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陈宗基等。
(3)管理失败论
该理论是从消极的角度出发认为,在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与企业所有者之间存在委托代理关系,代理人为达到自身效用最大化,往往会从事低风险活动,因此在企业专业化已经获得发展的情况下,企业管理人员为获得职业生涯稳定会寻求规模发展而采取多元化。该理论支持者有张维迎等。
(4)交易费用理论
该理论认为,企业通过内部扩展的途径来降低交易费用,而获得外部市场的交易竞争优势,因此基于交易成本降低是导致企业产生多元化的一个重要经济根源。该理论支持者有马旭东、李海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