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产业基金是什么?
关于中关村发展,有很多不同的定位和说法。这些定位和中关村的发展现状,有相符之处也有矛盾之处,但无论如何,它们都体现了人们对中关村的希望。 1987年,北京市委、市政府做出了发展高科技产业的战略性决策,提出了“建设首都高科技产业基地”的目标。这就是人们通常说的“北京软件园(亦称海淀园)的起源”。 但当时北京的电子工业基础很好,有着“东方电子基地”之称。如果仅从电子产业的角度来看待北京的发展,却很难看出什么特别的。因此也有人提出另一种看法,认为中关村发展的起点,应始于1995年初原航天部所属的航天三院自主创办的中关村航材科技园。
在这里,诞生了第一家中外合资高新技术企业——北京北大青鸟软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北京中关村高新技术开发区;启动了中国第一个企业风险投资计划——青鸟计划。随后,一系列改革措施相继出台并迅速在这里落地开花:科技创业孵化器——北京大学未名科技园区建成并开放运营;国内第一批股份制试点企业——北京中科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并在深交所上市;中关村科技园区建立全国第一个“绿色通道”——实行办理审批手续“六个一律”和“五个优先”,即凡属科技部认定的重点项目一律免交报批纸件,先批后补;项目用地优先供应、贷款优先额度,先行启动工程建设等。
正是通过这些措施,使一个原本普普通通的郊区小镇迅速成为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源地和首都经济发展的“引擎”之一。 在上述两种观点中,后者显然更占优势,因为前者并不能完全解释为什么是在这里而非其它地方产生了中国的第一家高新技术企业或第一家上市公司等等。事实上,在1980年代末到1990年代初,与北京其他许多街道相比,中关村的经济发展确实是落后很多的。
但是,正如一位学者指出的那样,“在中关村的后面,有一个比它更‘聪明’的大脑……如果没有这个大脑,就没有今天的中关村。这个大脑就是邓小平理论”。 1984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发表,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在此之后,北京率先扩大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建立了各类经济特区,先后实施了多个“先行一步”的措施,并创造了被称为“中关村模式”(注:此说法最早见于1995年3月2日新华社发表的新闻通稿《“中关村模式”究竟意味着什么》)的创新体制。这种体制的优势在于能够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以此促进技术、人才、资金等各类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
可以说,正是由于有了这种新体制,才使得后来中关村的各种创新实践成为可能,并且取得了成功。 当然,作为一个科技园区,中关村的诞生绝非偶然。它所依托的是北京雄厚的科研力量。据统计,至2010年底,全市从事研究与开发活动的机构达5664个,比上年减少16.3%;人员达50多万,比上年减少3.3%;经费达到253亿元,比上年减少6.9%。
其中,清华大学拥有研究与发展机构238个,人员2.1万多,经费137亿元;北京大学拥有研究与发展机构73个,人员1.6万多,经费45亿元。这两所学校的研究与发展机构数量和人均研究与发展经费,均居全市首位。中国科学院北京分院共有院机关及研究所55个,人员1.2万,经费81亿元。还有军事科学院、国防科技大学等军队科研机构27个,人员1.8万,经费55亿元。
全市各类研发机构的累计专利申请量达5.9万件,其中发明3.7万件,专利授权量3.3万件,其中发明2.1万件。这些数字不仅显示了作为全球技术创新中心的北京的实力,而且也说明中关村之所以能成为中关村,实在是有其深厚的根基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