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投资会被挤出?
要理解GDP到底是什么,它代表的意义是什么,才能知道什么被挤出来,什么被挤进去 简单地说,GDP就是宏观经济统计中的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地区)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季度或年度)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和,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
GDP的增长无非来自于两个部分:投资和消费(C)。政府支出(G)作为第三部分,虽然经常被忽略,但实际上对宏观经济增长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这三个部分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任何一个部分的变动都会影响到GDP的变动。要想计算GDP的增长到底来源于哪里,只需要将各个部分的变动加总就好了。
比如,某年GDP是100亿元,投资是30亿元,那么投资的比重就是30%;若是下一年的GDP增长到了120亿元,其中60亿元是投资带来的,那么投资的贡献率就是50%.
在公式中,GDP不变时,每一个变量的增长率就等于该变量占GDP的比重。反之,如果某个变量占GDP的比重大幅上升(下降),则意味着该变量对GDP的增长作出了正(负)贡献。 用数学表达式表示为: 其中,i=1,2,3分别代表投资、消费和政府的支出;Y表示GDP; x1,x2,x3分别表示各部分的比重。 上式右边第一项表示各组成部分的变动对GDP增长的影响,第二项表示各组成部分的滞后效应,即本期发生变化后,对今后各期GDP产生的作用。 第二项通常很小,可以不考虑。 只要判断出某项经济的变动属于哪一个部分,以及它们各自的变化方向,就可以通过上面的公式来计算该项经济对GDP增长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从公式中可以看出,投资对GDP增长有正贡献,意味着投资增加了GDP。那是不是所有的投资都是有利于GDP增长的? 事实上,投资分为很多种,有生产性的投资,也有非生产性投资。生产性的投资又被称为资本形成,它指的是为了增加生产能力而进行的固定资产投资。
非生产性的投资,也被称为消费性支出,包括房地产、基础设施等不能带来未来预期收益的投入。显然,对非生产性的投资,无论规模多大,都不会增加GDP。只有进行生产性的投资,才会增加GDP。 但这里所说的“生产性的”和投资产生的GDP,与人们日常理解的并不一样。人们通常认为只有那些生产机器、设备等实物资产的投资才属于生产性投资,而那些用于消费(包括住房消费),甚至是不增加任何实物资产的支出,都不属于生产性投资。事实上,这种认知是非常片面的,至少不符合经济学的理论。 按照经济学的观点,只要是能够使将来产出增加,现在无论支出的是什么,都属于生产性的。也就是说,除了固定资产以外,人力资本的投资(如教育支出)也属于资本形成,只不过这种“资本”不是物质资本而已。
无论是企业、家庭还是政府,凡是进行合理范围内的生产性支出,尤其是那些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未来收入的支出,对于GDP的增长都有直接的或间接的正贡献。 而那些不必要的,或者当前消耗了但是不能带来未来收入的消费,会对GDP造成直接的或间接的负向贡献。
所以,并不是所有的投资都会挤出GDP,只有不合理的高消耗、高污染且没有带来新增产能的非生产性支出,才会挤出现金流,减少GD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