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设施可以投资吗?
谢邀 首先,对这个问题有点疑惑,为什么要用“投”这个字呢?在大多数人心中,“投资”似乎都是和“赚钱”联系在一起的吧。 但公益设施真的需要考虑资金的问题吗? 或许题主所说的“投”其实就是指“筹资”的意思。那么这里涉及到两个问题,一个是“谁来出钱”,另一个是“如何筹资”(方式、过程)。 谁出钱?当然指的是公众了,因为公益设施的服务对象本来就是广大社会公众而不是某部分人。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公益设施建设是否必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众的意愿——因为他们才是最终为这项事业买单的人。但公共项目的建设又往往不是由消费者市场决定的,而更多地受到政府决策的影响。这里所谓的“谁来出钱”其实还有更深一层的含义——即谁来决定出钱的多少。
以政府预算为例,它决定了公共项目资金来源的最大可能性,而公民和社会组织则主要通过申请资助的方式获得资金。但是,如果按此操作的话,就可能会面临这样的问题——一些项目可能确实很有意义,也很受欢迎,但一旦投入运行之后,其运营维护成本却有可能超过当初预计的支出,以至于出现财务亏损。对于这种情况,一般的处理方式就是减少服务项目数量或者降低服务质量,以期达到节约经费的目的。这虽然能够解决短期内遇到的难题,但从长远来看,却又很可能会进一步伤害到该项目原本所面向的弱势群体的利益。
所以,如何合理地确定公共项目的预算,把有限的资源用到最需要的地方,一直都是政府和公众面临的难题。 如果从社会资本的角度来说,公益设施的建设也可以考虑“以商养善”的模式,即在建设公益设施的同时,引入商业元素,利用商业的收入来弥补公益性质的损失。比如有的学校一边办寄宿学校一边办托儿所,让送孩子读书的家长同时也可以把孩子送到学校的托儿所;医院设置药房,卖药获得的收入补充分子医院的运营……这种模式的好处是在不增加财政负担的情况下,通过资源的整合和高效利用来实现公益目的。 不过,这种“以商养善”的模式也需要结合实际情况来考虑,切不可盲目照搬。 且不论这种方式究竟能否真正得到实施,单从可行性角度来看,由于公益事业所面对的大多数是弱势群体,他们本身所拥有的可自由支配的资金就比较少,因此即使有商业项目作为补充,他们也很难成为这些公益性机构的主要收入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