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美国缩表哪一年?
2011年3月开始,美联储开始逐步退出量化宽松,进入加息周期。 本次危机不同于以往,主要区别在于主权政府的巨额债务风险和资产负债表的迅速膨胀(欧美都在大规模印钞),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甚至警告称,美国联邦政府债务已达9.2万亿美元,超过其GDP的106%,为战后最高水平;欧元区政府负债也达8.7万亿欧元,超过其GDP的94%。如此庞大的债务规模,不得不引人担忧。 (一)金融危机后的全球央行动向: 从2008年下半年起,各国政府、中央银行开始采取一系列措施拯救金融体系。在这些措施中,除直接注资和购买不良资产等外部支持以外,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是核心内容之一。在全球范围内,为了应对通缩预期,各国纷纷启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通过宽松的金融环境来刺激经济复苏。其中,货币政策的主要操作手段包括降低利率、扩张流动性、实施量化宽松等。
1.降息降存准率。在危机爆发初期,为了防止金融市场出现恐慌情绪而导致的连锁反应,各国央行大幅降息以刺激经济增长。从2008年10月6日起,美联储五次降息共475个基点,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降至1%-1.25%。欧洲央行也于2008年11月和2009年5月两次下调基准利率,从1.75%降到1%。其他国家央行跟进降息。
2.加大货币发行量。在经济下行、需求不足的情况下,扩大财政支出,增加货币供给量,通过宏观政策的逆调节作用促进经济增长。为此,各国央行大量购入国债等资产以投放基础货币,美元、欧元、日元的货币供应量和超额准备金均出现了急剧增长。其中,美联储2009年的购债计划高达1.75万亿美元,欧央行则购买了2.61万亿美元的国债。
3.实施量化宽松。随着降息和增发货币等措施的施行,通胀预期再度升温。为预防通胀,各国开始考虑退出量化宽松政策。但是,退出策略的选择及其带来的后果是不同的。若先升息再缩减债券持有量,紧缩的力量将集中在金融部门,容易引起金融危机的再次爆发。采取增量调整的方式相对更为稳妥。即先维持债券持有量不变,逐步减少购买规模,同时维持低利率水平,这样在稳定金融机构和社会公众信心方面能起到很好的效果。量化宽松政策的退出成为各大央行的必然选择。自2010年底起,美联储先后四次宣布减量规划,逐步减少购债规模,并暗示明年加息。欧央行也于2012年开始收缩资产购买计划。
(二)当前全球央行面临的困境: 虽然全球央行都采取了积极的货币政策,但效果并不显著。通胀水平并未如期上升,金融危机也没有彻底消散。在国际货市体系中,美元依然强势,欧元区债务危机仍然困扰着经济发展。目前各国央行的困境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量化宽松退出的瓶颈。在总量调控方面,各国央行已经面临两难选择:继续扩大货币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