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正常振幅多少?
没有所谓的“正常”,只有对应情景的合理。 影响股价的因素很多,既有宏观上的宏观经济、政策、市场波动等,又有行业中的供需变化、技术突破等;既包括公司本身的事件性利好与利空,也包括投资者情绪和预期等等。很难对股价的正常波动做出具体的定义。 但我们可以通过对不同情况下的历史走势进行分析,得出在特定情况下,个股或指数通常会有哪些表现,也就是其合理的波动范围。
以上证综指为例,如果在1990年到2017年间,上证综指下跌超过5%,那么最终收跌的概率高达86.7%(仅统计了下跌幅度大于5%的情况)。同样,如果上涨超过5%,则最终收涨的概率也仅有45.2%。因此可以得出一个简单的结论:大盘(指数)出现5%的涨跌概率各半。 如果进一步缩小范围到一周呢?以周一开盘至周五收盘计算,当周内涨幅超过5%且下周继续上涨的概率只有19.3%,而跌幅超过5%且下周二前回升的可能性更是仅有11.5%。这说明即使是在短期,行情也是以震荡为主。
同样的方法也可以用于个股分析。假设一只个股的底部区域波动幅度通常为±10%(注,此处用“通常”二字,是因为考虑到极端情况,如有暴拉的涨停板或其他非正常交易情形可能使波动范围超出这一区间),那么在确认该底部区域后,我们就可以根据未来出现的利好/利空程度预估出可能的波动态形,进而估算出合理的买入/卖出时机。
当然,影响股票价格的因素有很多,上述方法只能适用于部分情形。而且,即使在同一种情境下,不同的投资者可能会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因而也会产生不同的投资结果。但这恰恰增加了投资的难度——投资者需要结合个体的特性(包括风险承受能力、资金流动性要求等等)以及市场行情的不同来灵活设定投资策略,并进行相应的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