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富祥是什么企业?
“富祥”二字出自《尚书·周书·大诰》: “王若曰:‘呼!殷之未丧师,伊尹卒。’ ‘呜呼!富哉言乎!’” 这句话的大意是说,商汤王对群臣说:“过去,在没丧失商朝邦国和百姓的时候,伊尹就去世了。啊!真是富贵双全的话呀!”——引自孙星衍辑本《尚书·周诰》。
整篇《周诰》充满了“兴灭继绝、敬德保民”的思想,字里行间洋溢着先王之道被复兴了的喜悦之情,所以这句被商汤王称为“富哉言乎”的话,实际上是有褒贬含义的。 在封建社会里,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往往标榜自己所谓的“仁政”;而劳动人民面对沉重的压垮,也常常自我安慰地说“君行仁政”“天子爱民如子”之类的话。在这种环境下,“仁政”与“爱民”自然就成了公认的至理名言。于是,“富哉言乎”就被封建统治者巧妙地篡改成了“仁政”的同义语。从宋朝王安石变法到清末戊戌变法,无数改革家都想通过“富国强兵”来振兴王朝,殊不知他们的变法恰恰违背了“富哉言乎”中的“先德”之本。 什么是“先德”之本呢?孔子在《论语·尧曰》里有言: “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 '允执其中.' ”
简单来说就是两点:一是民心所向,二是德行天下。 孟子对此进一步解释道: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孟子·公孙丑下》) 而汉儒董仲舒则直接提出了“仁政”之说。在他看来,只有施仁政才能得民心,得民心才能得到天下: “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时,王也有四政,一政施于四季,谓之王(《春秋繁露·王道》)” 那么如何施行仁政呢?董仲舒提供了答案: “故天子养师(师,指太师或司徒),士农工商皆养于天子(《春秋繁露·立元神》)” 其实质就是在维护封建大一统的前提下,让天子善待文人(士族阶级),让文人士子参与政治,发挥他们的智谋来治国平天下——这才是“富哉言乎”的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