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股市经历几次牛市?
A股共有五次牛市,分别是1990年-2001年的大牛市、1996年的小牛市、1999年的网络科技牛、2005年后的地产牛和2014年开始的改革牛。 还有两次下跌,分别是1993年的大跌和2007年的暴跌。
第一次牛市——1990年-2000年这十年期间
从1990年到2000年,我国股市经历了长达十年的牛市。虽然这期间有过一次短暂熊市(1993年),但整体依然保持上升趋势,上证综指由1990年的86点升高到2000年的2200点。这一轮牛市的基础是我国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扩大投资规模,促进经济发展。加上外资对A股的持续介入,国内投资者对于股票资产的热捧,共同推动了这轮牛市。 从行业上看,这轮牛市的表现可大致分为四个阶段。一是1990年至1993年的基础建设周期,这一阶段国家通过发行特别国债、增加地方政府资金渠道、贷款基建等方案来拉动GDP增长,相关的基建类个股如水泥、钢铁、建筑工程迎来暴涨;二是1993年至1994年的通胀周期,由于之前基础建设的扩张,商品价格大幅上涨,引发CPI不断飙涨,从1993年年初的144点涨到年底的247点,央行被迫加息以抑制通胀,部分处于盈利状态但却受到宏观调控的板块开始反弹,包括金融、地产在内的“蓝筹”板块走强;三是1994年下半年至1995年的资产价格调整周期,由于通胀居高不下,加息仍然无法有效控制物价,为缓解市场压力,国务院下发文件要求国有银行减少信贷投入,收缩货币供给,导致股价下滑并伴随着多次跌停,一些经营不善的企业出现资金链断裂,出现破产清算的现象;四是1996年至2000年的结构性牛市,这一次牛市的特点是大盘涨个股也涨,但从结构上来看并不是雨露均沾,而是少数板块的暴炒,所谓的“五朵金花”——房地产、电子信息、汽车配件、商业连锁和企业重组——集体起舞。
第二次牛市——1996年的小牛市 这轮牛市的时间跨度很短,仅有半年时间,但是波动幅度巨大。由于之前五年宏观经济形势不佳,连年通货紧缩,决策层痛定思痛,决心扭转乾坤。1996年,我国实施全面放开价格、放开外贸、放开外汇、放开放活经济的措施,经济运行出现转机,股市也从年初的1200点升到年末的3000点,涨幅高达150%。不过,进入1997年之后,随着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爆发和中国经济下行压力的增加,沪深两市再次陷入低迷。
第三次牛市——1999年的网络科技牛 面对国际金融势力的挑战和国内经济增长放缓的局面,我国适时启动了新一轮的金融改革,允许民营资本设立证券公司,并引入做空机制,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同时提出要把上海证交所建成为全球最具竞争力的交易场所。在此背景下,科技类股票异军突起,互联网、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成为市场追捧的对象,指数从1999年年底的1065点上升到2001年6月的2245点,累计涨幅达114%。但是由于估值过高,流动性危机,以及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这场盛宴最终没能延续下去,2001年大盘跌去10%,创业板更是跌幅超过30%。
第四次牛市——2005年至今的地产泡沫牛 随着2003年“国九条”的出台,资本市场又一次成为政策红利享受者的对象。在政策的鼓励下,大量社会资金涌入股市,成交量不断创出历史新高,上证综指也在2007年创下6000点的历史高点。然而好景不长,随着基本面数据恶化,政策利好兑现,投资者信心崩溃,股市一泻千里,短短两年时间跌去47%。
这一次牛市不同于以往的牛熊转换,它本质上是一种估值修复,是一个“泡沫吹得越大破得越惨烈”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资源类股票、金融股、消费股的估值水平都达到了历史峰值。其中,房地产股的估值水平甚至超过了高科技股,“三驾马车”中的另一匹“黑马”——钢铁板块,市值居然超过了整个银行板块的市值。 当然,泡沫总有破灭的一天,当潮水退去的时候,那些没有底部的股票自然一钱不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