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何进口粮食?
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农业大国和粮食消费国。2019年我国粮食总产量6.64亿吨,占世界粮食总产量的7%,但是人均粮食占有量仅有475公斤/人(世界平均水平为687公斤/人)。虽然从数据上看,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是考虑到我国居民食物结构中肉类所占的比例较高,而肉类在食用过程中损耗比较大,因此我国实际的人均粮食消耗量和人均粮食占有量都不高。
除了口粮之外,其他粮食都是靠进口,包括大豆、玉米等油料作物以及饲料用粮。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一大谷物进口国,第二大大豆进口国。 由于我国的耕地资源有限,但人口众多,为了实现粮食安全,近年来国家鼓励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推动种植业生产的集约化、专业化与产业化发展。
一方面通过建设高标准农田,实施优质粮食工程,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另一方面通过税收优惠、财政扶持、金融支持等多项措施,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推进我国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的转变。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即使我国努力发展粮食生产,提高粮食自给率,但是从人口绝对数量看,我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进口国之一。这说明我们不仅要解决“有没有”的问题,更要重视解决“够不够”的问题。
当然,进口粮食并不意味着国内粮食供应紧缺,而是意味着我国粮食市场更加开放,有利于满足人民多元化、个性化需求的同时,也倒逼国内粮食生产者优化供给结构,提升产品品质。
第一点,提高粮食增产的难度在不断地提高。在2003年到2012年这十年期间,我国粮食的生产能力提高了18%,但是这十年新增的耕地只占整个耕地的0.5%,也就是说99.5%的耕地的产出要增加18%的粮食产量。这是非常惊人的。而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就必须要提高粮食生产的投入,包括农药、化肥、能源,这些方面成本的投入是增加了75%。所以,粮食增产的难度是成倍在提高。
第二点,我们每年粮食生产要多增加一点粮食,要多提高一点产能,就要占用更多的农业耕地。但是,农业耕地是不断在减少的,这就给我们造成了很尴尬的局面。怎么解决这种尴尬呢?第一个途径就是农业耕地的保护,第二个途径就是从国外进口粮食。如果我们需要提高粮食产量,一方面要保护现有的耕地,另一方面需要从国外进口粮食,以此来缓解耕地短缺的矛盾。这是必须的一个途径。
第三,我国的粮食生产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从目前来看,我们很多的土地的开垦水平和复耕的水平都不高,还有很大空间去提高粮食的生产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们对于国外粮食生产的依赖。
第四,我国现在粮食的供求是存在结构性矛盾。比如我们一些优质蛋白型的玉米,每年都有500多万吨需要从国外进口。还有我们的优质大豆,像色选大豆都是要从国外进口的。这些粮食的结构如果得不到满足,势必会影响我国畜牧业市场和饲料市场的供给,而从国外进口这一部分,正好可以弥补我国粮食结构上面的不足。
其实总结一下就是16个字,“产能不够,粮食缺口,结构不良,耕地减少”,这四个问题实际上决定了我国不得不去从国外寻找粮食进口的供应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