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进口哪些粮食?
我们国家有14亿人口,每年的粮食需求庞大。为了满足国民需要,除了自己的耕地之外,还需要从国外引进一部分 2019年我国进口了1.68亿吨谷物和豆类(不包括薯类),比上年减少3%,但比2015年增长了近65%,2015年到2019年增长了3倍多。 这些谷物中,70%用于饲料加工,30%左右用来做口粮,其中大米和小麦的进口量分别减少了3%和6%,但大豆、玉米、高粱、大麦等的进口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大米方面,我们主要从泰国进口,占比高达7成以上;其次是从越南进口的大米也较多。
小麦方面,我们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进口的比例较高,达到5成以上,其次是来自美国和加拿大的进口比例也很可观。 作为传统的口粮作物,我国的小麦和大米的进口依赖度较低,2019年的进口量仅占国内消费量的1%和2%。
而玉米、大豆等饲料用粮的进口比例就相对较大。比如从美国进口的玉米,占比就到了8成。 从全球来看,我国对大豆的进口依存度最高,达到了13%,仅次于美国,为第一大进口来源国。巴西次之,俄罗斯第三。加拿大、英国、德国等也是我国重要的海外进口源地。 大豆进口量的剧增,源于我国生猪产业的扩产,以及水产养殖需求的增长。
随着猪肉产能的恢复,猪肉进口数量大幅下滑。2019年猪肉进口量同比下降了43%,不过价格却相比去年涨了三成多。 植物油也是进口规模较大的农产品之一。2019年进口了2648万吨,同比增加了22%。其中棕榈油的进口量最大,达1013万吨,同比增长了12%。进口来源地集中在东南亚地区。
近年来,我国粮食产销不紧不平衡的矛盾日益突出。粮食消费结构不断升级,玉米、大豆等饲料用粮和工业用粮需求增长非常快;各地农业比较优势不明显,粮食生产区域难以做到与粮食消费区域一一对应,粮食跨区域流通量不断增加。仅靠国内粮食实现产需平衡越来越困难,适当增加粮食进口十分必要。
当前,国际粮食市场供给宽松,价格总体处于低位,继续增加进口还有较大空间和余地。综合考虑保障口粮绝对安全以及玉米、大豆等供给平衡、满足饲料用粮和工业用粮需求以及满足粮食产销区之间调运需要,预计到2020年粮食最低需求量为6000亿斤,而国内粮食产量稳定在5500亿斤左右,供需缺口在500亿斤以上。考虑到适当增加库存、满足应对外部风险需要,粮食进口合理利用空间在600亿斤左右。
作为大国,粮食适度进口既是国际惯例,也有利于促进国际贸易平衡。而且目前我国粮食对外依存度不足20%,低于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我国粮食进口将坚持“两多一少”,即多种、多进、少吃,即多种口粮,多进饲料、工业用粮;少吃粮食(口粮),努力保持粮食自给的高水平。
“多种”即提高谷物自给水平,保障口粮绝对安全,不断提高谷物自给率,确保口粮100%自给。重点提高北方冷凉区、南方丘陵山区等非优势区口粮作物生产能力。
“多进”即适当增加饲料和工业用粮进口,既满足国内的需要,也消化国外低成本的粮食。
增加大豆进口,适度增加棉花、糖料进口。鼓励从越南、缅甸、老挝以及南美地区进口部分水稻,从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进口部分小麦,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乌克兰进口部分玉米用于饲料和工业用粮,从泰国、缅甸、印度、越南、巴基斯坦进口部分稻谷用于饲料和工业用粮。
“少吃”即大力推动饲料粮食和工业粮食向经济作物替代,减少粮食使用。实施“粮改饲”,增加青贮玉米面积,提高牛羊饲养效率,促进牛羊肉生产。在北方农牧交错带率先实现“两年三作”、“一年两作”向“一年一作”转变,大力发展畜牧业和饲草业。用木薯、大麦、高粱、红薯和马铃薯等部分替代玉米等饲料用粮。减少粮食燃料乙醇等非食品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