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承接京津企业转移?
1、产业承接要找准方向 天津作为北方最大的沿海港口城市,北京重要的出海口,具有独特的地缘优势;同时,作为京津冀都市圈的中心城市,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和较高的城市化水平,在资源、市场和人才三方面都有一定基础。无论从哪个层面讲,天津都有着承接首都功能的强烈意愿和巨大潜力。
北京目前面临着“非首都功能”向外疏解的任务,哪些能接,哪些不能接,必须有一个清晰的界定。对于承接区来说,就是要明确自身的优势所在,在充分认知自身特点的基础上,有选择性地承接适宜产业,做到对症下药。如天津滨海新区,可以借助其港口优势,承接部分北京的外资项目和加工制造业;而河北的石家庄、保定等市则可以发挥土地和劳动力成本的优势,承接一部分北京的非研发类产业。
2、承接模式需积极探索 对于承接区域而言,仅仅有承接意向还远远不够,还应当从机制体制等方面入手,构建起与发达地区对接的通道,才能真正实现联动发展。为此,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完善市场体系,打破区域壁垒。应尽快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建立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消除各类市场准入障碍,为产业有序转移提供保障。尤其要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和运用,为企业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
(2)加强沟通衔接,促进政策协同。在规划层面加强统筹协调,做好衔接,避免重复建设;在政策制定方面,注重上下游产业链的整体考虑,出台相应的配套措施,确保政策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3)创新制度供给,探索多元模式。针对不同类型的产业,采取不同的承接模式,可以是整体转移,也可以是剥离分割转移;既可以由政府主动引进,也可以由市场自发协调,实现政府与市场两个抓手共同发力。
推动产业承接链条化集群化发展。围绕京津产业延伸转移重点和升级需求,立足区位、交通、产业基础等比较优势,聚焦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13个重点产业链,找准功能定位和细分优势,制定承接产业转移链长制实施方案,精准对接、深度承接京津产业,力争每个设区市都有京津企业参与的特色产业集群,每个特色产业集群都有京津产业布局。
加强承接重点平台建设。以产业承接集聚区、特色产业集群、合作共建园区为载体,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以重点项目为带动,推动京津产业向河北梯次有序转移、深度融合。强化21个承接产业转移重点平台服务功能,支持石家庄循环化工园区、张家口市桥东区北方硅谷高科园区、承德市双滦区经济开发区、廊坊市开发区等重点承接平台建设。推进沧州·渤海新区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园、保定北京现代汽车产业园等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产业承接聚集区建设。提升衡水生态药谷产业园、京南(固安)科创谷等产业合作园区发展水平。
推进园区改革创新试点。以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创新为核心,以提升产业承接能力、创新承载能力、园区吸引力、竞争力和综合实力为目标,开展省级开发区改革创新试点,在体制机制、产城融合、金融服务、服务优化等方面开展改革探索,强化示范、以点带面,带动全省开发区高质量发展,成为承接京津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
加大招商选商力度。坚持把专业化市场化精准化招商选商作为产业承接的第一抓手,深入研究京津重点企业投资需求,科学编制承接产业转移重点产业链招商图谱和路线图。谋划一批高质量产业承接项目,组织开展招商专题推介会和小分队招商,确保引进落地一批战略合作者和产业链关键环节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