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首都特区有什么?

艾田清艾田清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首善之区”,这是1986年人民日报文章里提及的称呼。 那个时候,各地搞现代化大建设,其中城建是重头戏,于是全国各地都出现了“特区”。不过当时特区的含义不是指今天的经济特区,而是指允许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地区。

作为政治中心的首都北京,自然也面临如何推进城市发展的问题。1984年国庆节前,邓小平到深圳视察,提出了“开天窗”“搞特区”的思想,并在同一年初步设计了“一国两制”方案。在这样一种时代背景下,北京成立了以市长为主任的首都经济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开始在城内划出一块地方,进行城市建设、管理和经济发展的实验。

这里说的“内城”并不是现在的北京老城,而是泛指今天的东城区和西城区,因为那时海淀区的面积还很小。 具体区域是西起玉渊潭,东至朝阳门;南抵平安大街,北至鼓楼。总面积约20.5平方公里,居住着376万人口。由于这片区域位于北京的中心地带,且相对封闭,因此也被称为“皇城”。

“首都特区”的诞生并非空穴来风,它是当时中国改革开放总方针下的一个产物。1986年的《人民日报》一篇报道中提到,建立“首都特区”是“国务院根据邓小平同志的指示精神决定的”。

当年1月,中宣部和国务院新闻办公室联合发出通知,决定启动“首都特区”的报道,由《人民政协报》牵头,组织中央和北京市新闻单位协同宣传,并明确宣传工作要点:重点介绍首都特区的战略地位,介绍它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它在改革和建设中的实践。但报道不能夸大其词,也不应该过分宣传。同时,为了避免引起社会上的不安,此次采访行动没有公开进行,记者们以内部采访的形式做了许多工作。

这篇报道还提到了设立 “首都特区”的原因及目的——为了进一步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必须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把外部的压力转化为改革的动力,推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 而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当时的规划设想是这样的: 在保持首都稳定的前提下,通过实施一系列改革措施和工程,使“首都特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达到新的高度。

到21世纪中叶,即首都特区成立100年时,这里将基本建成现代化的国际城市,成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一个中心,并向周边国家乃至全世界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 当然,这一设想至今尚未完全变成现实。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