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企业如何提质增效?
从钢企生产实际来看,成本构成中,原料成本占比约30%,工序能耗(电耗、水耗)占7-8%,人力成本和物流成本基本各占5%,其他费用10%上下,因此降低成本的空间还是比较大。
降低原料成本 降低原料成本主要从采购价和交货期两个方面考虑。
一是加强原燃料采购价格评估,通过多种方式降低采购价格; 二是提前与客户沟通交货期需求,合理安排进厂计划,减少因等待而增加的库存和资金占用,同时实现产能最大化。
降低工序消耗 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努力降低工序消耗,特别是高能耗和高物耗的环节,需要重点挖掘潜力。 比如,转炉煤气回收利用方面,宝钢在120万吨/年焦化项目的基础上,建成全球最大规模的转炉烟气余热发电站,发电能力达到49.6兆瓦,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近60万吨;鞍钢集团将转炉煤气回收利用率提高到95%以上。
在降低铁水加热温度方面,鞍钢集团对铁水罐进行保温处理,并将铁水加热温度由1250℃降至1200℃,每炼钢铁水300吨可节约标准煤10吨,减少碳排放量25吨。
加强现场管理和维护 提高设备运行效率,加强现场管理,做好设备点检,保证备件质量,都能有效地提升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例如,鞍钢通过技术攻关,解决了连铸机中间包冷却壁结疤磨损快等问题,平均寿命由4.6天延长到9.5天,每年可创效超过2亿元。
钢铁企业要以推进联合重组和技术进步,实现集约化经营为目标,以严格执法、完善法规和标准为手段,抓好淘汰落后、节能减排、环境保护、资源综合利用和结构调整工作,坚持标本兼治,着力治本,促进钢铁工业健康发展。
一、严格控制总量,抑制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
钢铁工业“十二五”规划已经对钢铁工业主要产品产量提出了明确目标,在现有产能已经严重过剩的情况下,必须坚持严格控制总量,不再扩大产能的方针,要抑制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把主要精力转向转变发展方式和结构调整。
二、严格市场准入,淘汰落后产能
一是严格市场准入。要严格执行国家钢铁行业产业政策,严把土地、环保、安全、节能和信贷审批等关口,淘汰能耗、环保、质量、安全等不达标的企业和工艺技术装备落后产能,加快企业兼并重组步伐。
二是严格企业生产经营秩序。加强对企业的生产监管,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加强监督检查和处罚,维护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防止已淘汰或关闭的产能重新复产,严肃查处严重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及能耗、环保、质量、安全等要求的企业。
三、加快提高产业集中度,实现集约化经营
一是鼓励跨地区、跨所有制兼并重组。要按照企业主体、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依法行政的原则,充分发挥大型钢铁骨干企业的主导作用,促进钢铁企业兼并重组向纵深发展。要鼓励有条件的优势企业,以资产为纽带,开展跨地区、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组,鼓励钢铁企业与原材料企业兼并重组。
二是培育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要在现有的基础上,加快培育1-2家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钢铁企业集团(年产钢规模在5000万吨以上);10家左右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特大型钢铁企业集团(其中5家以上年产钢规模在3000万吨以上)。
三是加快中小钢铁企业整合工作。鼓励大钢铁企业对生产规模较小、市场竞争力不强的中小钢铁企业进行兼并重组,充分利用中小钢铁企业现有装备,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在一些工业和人口比较密集的地区,鼓励现有企业实行地区内和跨地区的联合重组,按照高起点、优布局、大淘汰的原则,建设千万吨级特大型钢铁基地,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优化资源配置。
四是支持上下游、区域内钢铁企业相互参与联合重组。发展产业链比较完整,资源保障能力强,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和控制力的钢铁企业集团,提高产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四、加强自主创新,推动技术升级
一是强化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加强以大型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加快企业技术中心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大型钢铁企业建设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
二是以企业技术中心为主体,以国家工程中心为支撑,加强关键核心技术开发。重点支持新一代可循环钢铁流程、高效节约资源和能源、污染物减量化和治理,以及高端钢材产品等技术开发,加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