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何时投放共享单车?
个人觉得,至少需要两方面的准备才能启动共享单车的投放: 一是技术层面的,比如单车编码、GPS和基站定位、数据加密等关键技术的成熟;二是管理层面的,比如管理制度、企业资质、车辆投放数量等审批流程的确定。前者决定单车是否能够正常地实现定位和防盗,后者保证单车投放后能够规范运营。 目前来看,两个层面都有不少企业在尝试,但似乎还没有哪一家能够全面满足投入运营的条件。在2016年,很多新闻都报道过诸如“某某企业获得共享自行车运营牌照”之类的消息,然而至今没有见到任何有实际意义的产品出现,想来应该还是由于技术方面的原因。而像摩拜这样的产品,虽然实现了定位和防盗,但却因为管理层面的原因而无法真正投入运行——毕竟目前没有看到相关的运营资质。
所以,如果从政策层面来约束的话(比如明确禁止或限制无牌照企业的运营),现有企业无法突破政策限制,那么即使技术方面已经成熟了,也无能为力。反之,若放松某些政策上的限制,则既能释放市场的需求,也能促进相关企业投入资源加快产品的研发和成熟的进程。
当然,不管是技术层面还是管理层面,实际上都是外在的约束条件,本质的问题还是在于商业模式能否顺利推行。目前所有的相关尝试都在探索一种“边建设边收费”的模式,即先用免费的单车吸引用户,通过用户的骑行收取一定的费用,从而弥补单车的建设和维护成本。然而,当市场充分认可这种模式并形成足够大的规模时,相应的成本就会呈下降趋势,企业的盈利空间也会随之缩减甚至消失。届时,市场主导权将重新回到投资者手中,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继续投入或是退出。从长期来看,这个商业模式究竟能否落地还是一个未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