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有广誉远吗?
当然有,而且我前几天还去了一趟呢! 说起这个广誉远,它可是有一百多年历史的老字号了,最早可以追溯到清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创始人是姓王的山西人,初在太谷创建“达仁堂”,后转移到北京,取名“广誉远”,也就是“广泛获得良好声誉的渊源”。 当时,北京一共有四家长期经营传统中成药的企业,分别叫做“同仁堂”“福润堂”“万全堂”和“广誉远”,被称为“京师四大药店”。
这四家中,只有广誉远是私营企业,其他的三个都是皇家御用药房。 到了民国时期,政府鼓励私人资本进入医药行业,很多民营资本家都看中了中药行业,开始大量开办制药厂、药店之类。但“京师四大药店”中的另外三家却发生了内乱,导致企业元气大伤,而广誉远却因为独守门户,没有受到冲击,继续发展,成为北京最有名的老字号之一。 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家把“京师四大药店”的招牌收回,重新登记注册时,将其他几家企业的招牌删去了,唯独留下了“广誉远”。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振兴民族工业,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帮助私人企业改造、发展,广誉远就是在这段时间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尤其是受到了前苏联政府购买大量中成药的启发,中央领导亲自过问,在北京、天津等地设立了10个药厂(后增加至32个),专门生产中成药,供应国内外市场。这其中就有广誉远,而且因为品质优良,还多次得到国家的嘉奖。
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对国有商业网点的布局进行了调整,允许一些国营企业自主经营,大力发展商业体系。在这种政策背景下,一些实力雄厚的商业集团开始崛起,并逐渐掌握着全国最大的流通渠道和销售网络。
这时,作为老字号的广誉远却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机,市场份额不断被蚕食,销售额大幅下滑,一度陷入资不抵债的困境,最多的时候甚至欠下高达650多万人民币的债务。 好在后来及时采取了股权重组等举措,才使广誉远逐步走出困境,重新发展壮大。
现在,广誉远已经拥有了1000多名员工,每年的销售额也达到了7个亿左右,产品也由最初的一个品种发展到现在的500多个品规。不过,因为传统中成药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广誉远虽然一直在努力,但还是没能摆脱亏损的局面。 据不完整统计,目前我国的中成药企业大约有两千多家,而拥有药品批准文号的仅一千六百多家。在这一千六百家生产企业中,超过一半以上为中小型企业,这些企业的平均设计产能仅为300多万元,年销售收入在1亿元以上的则少之又少。
可见,我国传统中成药行业整体仍处在低水平竞争的阶段。 希望广誉远能挺住!也希望更多像广誉远这样的老字号企业能挺住,早日焕发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