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副行政中心是哪里?
在通州北三县,北京副中心正在崛起一座现代新城! 以前提到“副中心”,人们自然想起老北京的正阳门(前门)、东、西城区。其实,作为首都的副中心,这个概念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中央政府迁到北京,同时建设了新首都——北京西郊的三座园林,供中央领导人办公及居住使用,这就是现在的钓鱼台国宾馆。而在此前的1949年,华北人民政府和中共中央华北局就在西郊的旧窑坑建起办公大楼。这里距天安门不过3公里,但又避免了城市喧嚣。
60年代以后,由于“备战备荒”的需要,北京开始修建大量防空洞,用于安置政府机构和重要单位职工。这些防空洞深度达数米到十几米不等,内部还设有通风系统。据说,当时为建立地下指挥中心,整个系统从玉泉山直通西山。80年代中后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对经济的强调取代了战备需求。许多防空洞被改作他用。一部分被用作商场、仓库甚至是剧场。然而,这种变化并没有改变其地下特征。
1987年,北京设立了石景山区,将原属海淀区的八里庄等地划归石景山管辖。这一举措是为了配合首钢的搬迁。因为首钢位于石景山东侧,为改善环境,腾出土地发展第二产业,首钢搬迁至河北曹妃甸,留下了大片待开发的土地。同时,为了建设这座现代化的工厂,北京向西延伸建造了一条长一点五公里的地铁线路。这条线路至今仍在运行,成为地铁一号线的延长线。
进入20世纪90年代,关于北京的规划有了新的设想。作为古老的都城,北京存在着诸多矛盾:一方面旧城面积过大,功能过时,必须进行改造;另一方面,城市发展需要更多的空间和必要的配套设施。如何协调好这一矛盾成为了一个难题。
1994年,经原国家计划委员会批准,北京市启动了《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修订工作。此次修编提出了“构建大城市群体”的设想。通过建立城市郊区化,实现城区与远郊区县的协调联动发展。在城区部分,规划明确了“一轴一面一环”的空间结构。其中,“一轴”即长安街及其延长线,“一面”为东西两翼,分别以朝阳区和丰台区为主;而“一环”指六环路内区域,包括现在的通州区和部分大兴区。
根据这一设想,在城区周边地区,形成了“两带四区”的结构,也就是沿西山、燕山和永定河两个生态带以及昌平、通州、丰台和大兴四个主城区。在六环以外,北京规划了三大园区,分别是昌平园、亦庄园和马坊园。
通州的副中心地位从此确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