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有年度规划吗?
没有,也不可能有。 所谓的北京城市规划,其实就是“在北京这个特定区域做一些事”或者“不让你在北京这个地方做某些事”的意思。 但是这里的“事”是什么?范围又在哪里?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这就是所谓规划的“弹性”和“不确定性”。
举几个例子大家就明白了: “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这是北京城市战略的定位目标之一。什么是“一流”?什么是“宜居”?什么是“和谐”?都没有明确的界定。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去进行探索和努力,但是具体怎么做、达到什么程度才是“一流”“宜居”“和谐”,却没有具体的标准。这给了政府和建设者很大的操作空间。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这也是国务院批复的规划中的一部分。但是什么叫“推动”?谁来推动?怎么个推动法?有没有具体的量化指标和方法论?恐怕都还需要再讨论研究。所以这里同样给了政府很大的操作空间。
最后说一下所谓的“中心城区”和“生态屏障”。我认为这里的“中心城区”指的就是现在的城六区,而“生态屏障”指的是远郊区。之所以把城六区和远郊区分开,是因为这两个区域的规划和发展定位完全不同。 城六区的核心是中央政务区(CZBD),这里是政治中心,当然不可能用来发展产业。城六区的发展方向主要是在保留部分工业用地的基础上,大力推广文化、体育等功能的开发利用。同时因为靠近央属单位较多,在住房上可能更倾向于提供给中直机关干部职工。
远郊区则是另一个世界。虽然也有一二三环这样的概念,但是也更多的是指交通上的环状分布,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心区”。远郊区发展的重点就在于承接中心城区的外溢功能,如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以及产业。在这里,所谓的“规划”就是在确保中央政务区正常运转的前提下,大力开发新城的诸多功能和片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