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备案有风险吗?
1.首先明确一点,任何一笔投资都是有风险的。 其次,根据《证券投资基金法》以及证监会相关规定的要求,我国对于基金业实行的是登记制度——所谓“登记”,就是指基金管理人或者基金销售机构在从事基金业务时,须向相关监管部门提交注册文件和基金运作的全部资料,接受监管部门的监督和检查,经有权机关核准或备案后,方可开展基金业务。 如果不对上述材料进行备案,则可能会构成违法行为,并受到相应的处罚。 根据《证券投资基金法》的规定,违反有关规定的,由监管机关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可以处以警告,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三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可以暂停直至取消基金的执业资格;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2.那么,哪些行为会导致被吊销牌照呢? 首先,《证券投资基金法》第96条对基金公司违反诚信义务的行为进行了规定,主要包括:(一)违反规定披露信息,或者所披露的信息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有重大遗漏的;(二)从事非法经营活动;(三)侵占、挪用基金财产;(四)泄露因职务便利获取的未公开信息和客户资料;(五)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的其他情形。 根据《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条例》第40条的规定,出现以下情形的,相关主管部门可以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处违法所得一倍至五倍的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可以处五千元以上十万元的罚款;情节严重的,撤销基金从业资格,终身禁止从事私募基金行业:
(一)违法募集基金,设立基金管理公司和子公司,或者未经核准擅自成立、变更、终止的;
(二)违法经营或者违规操作,给投资者造成损失的;
(三)违法发布基金宣传和营销材料,捏造或者夸大业绩、收益等真实性问题的;
(四)隐瞒重要事项或者提供虚假材料,进行备案申请或报告,骗取登记注册的;
(五)其他严重违反法律、法规及本办法规定的情形。 对发生违法行为的基金公司,除应当承担行政责任以外,其违法违规或违约行为构成犯罪的,还应当依法承担刑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