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为什么有婴儿潮?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军在太平洋战场累计投入150万兵力,战死65万人(其中近40万阵亡于抗美援朝);欧洲战场投入120万,战死27.5万人(大部分在欧洲战役结束之后死亡)。 日本投降时统计美军战死者3.8万人,朝鲜停战协议签订后美方公布的军人口中失踪的1500余人,中国方面统计美军损失3900人(包含在朝鲜战争中的伤亡),按照当时美方的公开统计,美军在整个二战中共损失近7.8万人——这个数字超过两次原子弹爆炸以及“9·11”袭击遇难者总人数的2倍多。
二战结束后,美军大量老兵退役还乡,与此同时由于生育高峰期及后来生育率普遍上升,美国国内出现了严重的人才、劳动力短缺。在这种背景之下,美军于1947年颁布《士兵退休法》,允许退役士官和美国国民兵在退伍后仍继续留在军队任职并享受相应的待遇。
由此开始,大批服役期间表现优异的退役人员得以留任,并陆续获得晋升,军官更是从营级一路干到师一级(例如现在著名的克林贡人,在二战时就曾是一师之长)。1949年的《军事补偿金法案》更进一步明确了士兵退休后领取退休金和医疗补助的权利,而在此之前美军人一旦退役便立即丧失所有福利。1953年的《军人及后备役军人薪酬法》则首次规定,无论任何原因,军人及其家属永远享有免费乘坐公共交通运输的福利。 这一系列法律规定极大地激励了军人的服役热情,大批人才因此涌入军队系统。根据美国国会研究服务中心的数据,1950年时现役及预备役部队的人数合计约425万,至1975时已接近900万。
需要指出的是,这些增员主要源于义务兵制的施行以及各军种扩招,与越战无关。事实上,尽管美国政府在越战中扩大招兵买马,但这一扩张并未出现急剧上升的趋势,反而在1968年至1970年间达到顶峰后又逐渐下降。 而早在越战结束前,庞大的现役部队已经为美国的经济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据卡尔·罗夫教授的研究,1950年美国每年用于军事开支的费用约为GDP的5%,到1975年已上升到GDP的6%以上,超过7000亿美元。而在越战时期的1965年至1971年间,美国军方支出甚至接近GDP的10%,达到历史峰值。(详见Carl L. Rove, “Power and Weakness: The Case of U.S. Foreign Policy Making”, in 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 , Vol. 96, No. 3,Autumn 1981,pp. 363-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