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经济的晴雨表福什么?
谢邀! 这个问题问得挺有意思的,我虽然学的是经济,但还是第一次听说“经济晴雨表”这个术语。查了一下,原来这是美国气象界一个著名的脱口秀主持人,名字叫约翰·诺曼(John Norman)在1967年所发明的。他当时担任美国国家气象局副局长一职,负责发布每日天气预告。他发明了这一口号来激励同事,同时也为了让大众对每日的不同天气有所准备。
后来这一口号被广泛传播,用于其他领域。我在谷歌上随便输入了一串关键词 “economic weather forecast”(经济学晴雨表),就搜到了一大堆内容和这篇文章类似的文章,可见这词儿的流行程度。 那为什么还要用一个“舶来品”一词来形容一个中国官方媒体节目呢?这是因为,在中国大陆,“天气预报”这四个字本身就是一个有着浓厚政府色彩的概念。
自1980年代开始,国家气象局就一直在中央电视台开办《天气预报》栏目,每天播出两次,一次是下午一点钟,另一次是晚上七点钟。这已经成了中国大陆电视节目中最长寿的节目之一。 在这样一个历史悠久、广受关注的电视台栏目里,主持人可以说的话其实是非常有限的,他们只能依据来自世界各地的气象数据来作出相对客观的预测——但这已经足够让普通老百姓感到关心,并据此安排自己的日常活动了。
所以回过头来看看这个问题,我觉得提问的主旨可能不是在寻找“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而是在寻求一种稳定的信息来源,以让人们能够从历史长河的角度来看待中国经济的发展。从这个角度来看,《天气预报》确实可以作为一个“经济发展晴雨表”。 当然,现在互联网上信息浩如烟海,各种观点和言论都层出不穷。要找到一份完全中立且客观的信息来源似乎已变得不太可能。《天气预报》这种经过长期实践检验的可靠信息来源就显得更加难能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