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托贷款有风险么?
1、可能无法收回本息 委托贷款业务中,银行作为贷款服务方不仅需要审核借款客户的资质,还要对借款客户的还款能力进行判定;在发放贷款时,通常要求借款人提供合法有效的抵押担保或质押担保并办理抵押登记手续或质押监管协议。这些措施都是为了防范银行贷款风险。如果借款客户发生经营不善或财务状况恶化等情形,可能导致借款人不能按时还本付息,银行作为受托人需要协助债权人实现债权,包括通过诉讼方式追究借款人的违约责任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可能被没收财产 如果采用保证金的形式开设账户,则在借款人不履行还款义务时,根据贷款合同的约定,银行有权直接扣划保证金冲抵欠款本息,并将保证金帐户的余额予以没收,该部分款项将作为银行处置质押物所产生的损失。 如果质押物属于权利的,权利凭证由贷款人保管并不影响权利的效力,当出现借贷纠纷而进入法院诉讼程序后,法院可以冻结、拍卖或变卖上述权利凭证实现质权。但实践中,因法院执行程序有限,且存在执行不能的风险,因此银行的该项权利实际上难以得到充分保障。 如果质押物属于货物的,货物所有权及相关单证资料归银行所有,并在出现逾期还款时作为清偿欠款的一部分。
3、可能产生违约金 由于委托贷款合同是银行与借款人之间订立的,所以违约责任的承担主体应当为借款人而不是委托人。不过,在借款合同中一般都会约定借款人在未履行或未完全履行借款合同约定的义务时需向银行支付违约金,以及违约金的计算方式和标准。当出现违约情形时,银行可依据合同约定向借款人主张违约金,从而减轻因借款人违约给银行造成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