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行业受到贸易保护?
保护贸易一般是指一国政府对某些商品的进出口所实行的限制措施或制定的规章制度。这种保护的形式多种多样,如对商品课征关税,实行外汇管制和进口许可证限制,甚至实施数量限制或采用补贴等形式对某些商品采取保护措施。
保护贸易制度作为传统贸易壁垒的一种形式,在资本主义早期,其保护对象主要是农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保护主义迅速发展,成为发达国家保护幼稚工业和发展中国家发展民族经济的一柄“双刃剑”。
从各国的实际运用来看,保护主义又有所区别,一般可分为:
1、幼稚产业保护论。该论由美国经济学家彼得•史密特(1875-1964)等人提出,主张对幼稚产业实行保护。幼稚产业指新建立的产业和正处于发展中的新兴产业,幼稚产业在竞争中处于劣势,政府给予支持,使其得到发展,一旦成熟再对其实行自由贸易。
2、内部均衡外部均衡论。该论由19世纪末英国经济学家霍布森首创,后人加以补充。它指出,保护贸易政策应使本国的国民经济达到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国内均衡指在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基本一致下,保持本国经济的稳定发展。外部均衡指本国的货币量与本国商品和劳务的出口相适应,保持对外经济的基本均衡。
3、战略安全论。20世纪初在欧美盛行。认为政府实施保护主义,可以增强一国的经济防御能力,使本国的经济安全不受外国威胁的影响,使国民经济更加安全。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保护主义发展了自己的幼稚工业,同时也给世界贸易的发展造成种种障碍。从历史上看,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世界贸易的总额约为140亿美元,而到1930年世界贸易额下降,只达52.8亿美元。1933年世界贸易量仅为8年前的20%~25%,保护关税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主要贸易壁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