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行业要做什么?
一、加强小微企业和“三农”等薄弱环节金融服务。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高效配置金融资源,助力稳定就业市场。银行机构要积极对接就业、产业、投资、消费等政策,强化对重点行业、重点群体就业形势的监测,主动做好吸纳新市民就业较多行业的金融支持,创新激励约束机制促进小微企业吸纳更多就业。优化调整“贷易融”“e招贷”等小微企业无还本续贷、随借随还类贷款产品功能,通过增加授信、优化还款安排、合理延后还款时间,助力缓解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交通运输企业等资金周转和财务支出压力,减轻新市民、青年人还贷压力。探索推广银税直连,主动发现企业融资需求,推广融资“绿色通道”,更好满足新市民群体融资需求。强化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脱贫地区、辽西北地区金融资源倾斜,积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力增加脱贫地区内生发展动力和“三农”领域就业岗位。
二、完善新市民等群体金融服务。结合新市民群体就业、创业、住房、教育、养老等环节的金融需求,创新并推广有竞争、有效益、可持续的金融产品与服务。加强与机关事业单位、大型工厂、交通运输企业、外卖平台等机构对接,针对新市民个性化金融需求合理定制开发专属产品,努力提高服务的可得性、便利性和精准性。积极满足新市民职业技能培训、子女教育、健康保险、养老保障、房屋租赁、安居购房等金融服务需求,助力新市民在城镇更好安居创业,引导新市民有序落户城镇。通过数字化转型和科技赋能提高“首贷户”占比、信贷服务覆盖面、电子账户开立和使用率,提高新市民获得金融资源的可及性。
三、积极践行稳楼市政策措施。认真落实“因城施策”差别化信贷政策及阶段性住房公积金支持政策,推动实现个人首套房“商贷+公积金”组合贷款业务。认真执行降低房地产开发贷款和建筑企业流动资金贷款利率、发放保函置换部分资金及优化住房金融服务和涉险企业融资服务等政策,推动实现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目标。
四、加强“专精特新”企业金融服务。积极研发符合科技企业特点的金融服务模式和金融产品,推动“雏鹰贷”“瞪羚贷”“科技成果转化贷”及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业务有序开展。积极落实提高“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首贷和信用贷款占比,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一揽子金融服务政策,助力“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
五、发展绿色消费金融服务促进绿色产业发展。结合绿色产业发展规划,围绕传统能源安全降碳和清洁能源加速发展等领域合理提供金融支持,促进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转型升级。持续做好“双碳行动”金融支持,加强绿色消费信贷投放。积极参与绿色建材消费、绿色智能家电下乡等绿色产业和项目。推动建立绿色低碳消费信息共享机制和融资对接机制。
六、做好新市民培训和权益保障金融服务。发挥“吉汇智”职业培训管理服务平台作用,助力“新技师培训”工程,积极做好职业培训补贴资金代发、职业技能培训贷款投放等工作。持续支持高校毕业生开展就业见习和“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基层服务项目,加大对吸纳新市民就业较多的小微企业定向金融支持。支持灵活就业、新形态就业等劳动者按规定参加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为符合要求的建筑工人等职业风险较高、流动性强的群体单独参加工伤保险提供便利。
七、加强创业就业等群体保险保障服务。加大创业担保贷款、“创业就业保”产品和创业保险“补贴保”政策宣传力度,助力提高应届高校及技校毕业生创业率。扩大“吉薪无忧”“吉农安业”等创业就业类专属保险产品受众面,扩大新形态就业和创业企业雇主责任险覆盖面,支持“双创”主体及小微企业发展,促进应届毕业生和农民工群体就业。
八、优化信贷产品结构。增加针对吸纳就业人群较多、就业导向效果明显、符合高质量发展方向的服务业、民营企业等领域的信贷投放。推广信用贷款产品、循环贷款、随借随还、分期还本付息、延迟还款等方式。鼓励对符合要求的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货车司机,按照市场化原则实施贷款延期还本付息。加强对承担一定稳就业社会责任的餐饮、零售、旅游、交通运输等服务行业企业的资金保障。
九、实施减费让利。各银行机构要严格执行“七不准四公开”要求,强化落实“两禁两限”规定,规范服务收费行为,对于小微企业和“三农”群体免收余额管理费、账户管理费,鼓励免收或降低转账汇款手续费、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