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行业如何提价降价?
对任何产品来说,价格都是影响客户购买的主要因素,而在我国汽车市场从卖方市场过渡到买方市场的这几年中,降价成为了汽车价格变动的主旋律。在刚刚过去的2006年,就有20多个品牌进行了100多次价格调整,其中降价的占90%以上,大多数品牌平均降幅在10%左右。
随着买方市场进一步成熟,汽车企业面对的市场风险将加大,企业将进入经营微利时代。此时,如何把握汽车价格调整的时机,如何根据市场环境及时调整价格,已成为企业制胜的关键。汽车企业在2006年已经明显加快了价格变动的脚步频率,但是汽车降价后效果如何呢?调查结果表明,对于是否对所在城市汽车品牌在最近一年中的降价行为带来销量增长,有22.5%的受访者认为效果一般,有35%的受访者认为有一定增长,还有近三分之一的受访者认为带来了大幅度增长。
汽车价格调整,是汽车销售过程中的常态,降价与涨价各占一半。2006年的300多个价格调整中,涨价有19次,其中绝大部分发生在年初,主要是因为国家对汽车轮胎和钢板材料的进口限制。随着这些原材料的重新恢复进口,并且大批量进口,导致物价下跌,汽车生产成本价格也随之回落,所以汽车价格不会持续上涨,涨价空间也不会太大。
汽车降价的本质是汽车企业想方设法降低生产成本或增加产品价值,使客户可以享受到更有竞争力的价格和产品。在2006年,大多数汽车品牌都选择了降价,这与当时整个市场状况分不开。首先是汽车产量供过于求。随着汽车行业投资的扩张,产能过剩已成为2006年国内车坛的特点。同时,2005年和2006年是新车型的集中密集期,新老车型同时销售使市场竞争更为激烈,同时老车型通过降价以保留一定的市场份额也更合算。
其次,随着汽车产销量的上升,规模效益也开始凸显出来,这使企业降低成本的能力增强,为降价提供了坚实基础。再次,在我国车市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过渡过程中,汽车产品从紧缺变为过剩,迫使企业通过降价换取销量。第四,人民币的升值和关键部件以及汽车整车进口关税的降低等外部宏观因素也使汽车产品可以降价。最后,从2006年起车辆购置税提高使消费者急于购买,市场需求大幅提高;国家开始规范汽车促销行为,使一些“变相降价”没有了生存的土壤,也让不少汽车生产商“明降”价格。可以预测,在未来的两三年内,降价可能还是一种常态,但未来更主要的不是价格的下调,而是价值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