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华尔街是什么意思?
“华尔街”是一个地名,它实际上是美国纽约市曼哈顿区南部从百老汇路到第五大道的一条大街和两旁的街道。 但在中国,人们通常指的“华尔街”,实际上是特指位于上海市黄浦区的南京西路1213号的“华邑(HYATT)”酒店。这间酒店的前身是1910年开业的“新世界大酒店”(New World Hotel),由美国著名建筑师亨利·赫林汉姆设计。
当时上海的西方人聚集在租界里,而租界中最繁华的地区就是这里的静安寺一带。1926年的《申报》这样描述当时的情景—— “近数年上海之建设,首推静安寺路之拓宽与加长(自静安寺迄静安公园)……自设埠以来,为华人所聚之处,除租界外,当以该路为最。” 图:华邑酒店旧照 这间酒店因为所在的位置,正好可以俯瞰整个静安寺。所以受到很多外国人的喜爱。据说这里曾经是最受外国人欢迎的酒店之一。
不过,我第一次知道这个“华尔街”的故事,却是来自于一本80年代出版的上海英文教科书当中。这本书是由上海译文出版社于1985年出品的《美语在线练习》(Learn English from America's Top Schools),作者是乔治·法兰兹(George F. K. Franz) 和海伦·法兰兹(Helen F. K. Franz)。
书中有一个单元的主题正是讲到“华尔街”,而且详细解释了“华尔街”这个名字的由来—— 在过去,这条街的名字并不叫“Wall Street”。根据《美语在线练习》提供的文本,早在17世纪中叶,这里的街道命名官方文件里记录的是“Chauncey’s Point”,因为当时这里有一座名为“Chauncey”的灯塔。但是英国人来了以后把名字改成了“The Wall”。为什么叫“The Wall”呢?因为这里原来有一堵墙! 原来,在伦敦城有大量的房子都是紧挨着建的,这样的设计可以让每一个房屋拥有更好的采光和通风条件。而这种做法,在英国被称作“joint-stocking”(联排式住宅)。
1690年左右,伦敦市政当局认为这种“joint-stocking”的做法违反了城市规划规定,打算对这些房子进行拆建。市政府给房屋业主写了通知,通知里说如果房屋主人不同意拆房,那么市政工作人员将会主动拆掉这些房子。业主收到通知以后非常生气,于是他们将拆违令告上了法庭。
1714年到1715年间,这些业主获得了胜利,他们赢了这场“拆违案”——当然,他们也付出了代价,因为据记载,为了打这个官司,他们总共花了4万英镑(相当于现在的5700万美元)。 这座城市的居民终于赢得了对“joint-stocking”制度的胜利。
为了纪念这次胜利,这堵墙被粉刷了一通,上面还书写了“The Wall”。这个地段自此被称为“Wall Street”。后来,因为“The Wall”这个词带有贬义,所以人们用“Wall Street”来指代整块区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