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几次反对票?
联合国安理会一共召开过26次关于伊拉克问题的会议,讨论中、美、俄在伊拉克问题上的立场和观点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这直接关系到决议的最后通过。从1990年到2003年,中国在联合国的表决中,共投下5票反对,4票否决,3票弃权 (1990-1991):第448次会议通过有关谴责侵略伊拉克的决议时,中国投票支持;通过要求伊拉克军队撤出其领土的决议时,中国没有投票;通过要求伊拉克政府遵守联合国决议的决议时,中国投票赞成。(第478号决议)
(1992):在中、俄之间,通过了一项有关对伊制裁的决议。
(1993):在中、俄之间,通过了禁止伊拉克进口核武器的技术和有关材料的决议。
(1996):在中、俄、苏之间,通过一项有关阿拉伯和平计划的决议。
(1996)在中、俄之间,通过一项有关叙利亚局势的决议。
(1997.1.11):在中国、俄罗斯和朝鲜之后,成为第四个国家批准《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
(1998.3):在对英、法两国就违反安理会决议向伊拉克发动攻击的表态进行磋商后,发表声明指出,任何国家都不应侵犯伊拉克的主权与领土完整,也不应干涉伊拉克内政。
(1998.11):在对“阿拉伯之春”事件保持持续关注的同时,就美国提出的一份要求各国停止向叙利亚出售化学武器的提案,表示,由于安理会在审议这一提案时将不在任何前提下将主权国家贩卖化学武器的问题政治化,并试图把这一问题军事化,中国政府不赞成该项提案,也拒绝投票赞成。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装备水平也得到大幅度提升。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在国际军火市场上的净进口额仅次于印度,是世界第二大进口国,尤其是从俄罗斯等国引进了一批技术更先进、性能更优越的飞机、坦克、军舰以及作战支援和指挥系统。但中国自主研制和自主生产先进武器装备的能力也得到很大加强。
中国不仅有计划地对老式主战装备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现代化改装和升级,而且自行研制和成功装备了多种新型主战武器以及大量战略支援和作战保障装备。中国国防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对加强国家安全与稳定、维护世界和平以及促进自身经济建设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中国是个发展中国家,人口多、底子薄、经济总量大但人均水平低的状况并未得到根本的改变,国防和军队建设的起点较低、基础较差的现状仍然存在。中国的国防投入还很低,仍然只能维持比较低水平的国防开支。中国国防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在90年代后期保持在1.3%左右。90年代中国军费年增长率平均为13%-15%,不仅明显低于同期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和财政收入增长率,甚至还低于同期居民收入的增长幅度。
中国政府郑重宣布:中国对发展军事力量实行的是适度发展战略。中国既不会把军力发展水平与一个发达国家较量,也不会把军费增长水平与一个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武装力量的规模将维持在保卫国家安全和地区稳定所必需的限度之内,中国军费的增长将大体与国家财政收入的增加相协调。 中国的国防政策和国防实践证明,中国是追求和平、促进安全与稳定的国家,是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