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什么时候有股市的?
1986年,上海证交所成立;1990年,深圳证交所成立。但当时只有国企才能上市,所以行情很弱,被称为“政策市” 直到1992年开始,开始实施注册制(也就是企业申请上市公司,只要符合标准就允许上市),并开放了大连、郑州商品交易所,开始交易农产品和金属等大宗商品。
但此时的股票市场仍然没有形成。因为当时是没有融资功能的,企业上市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分配资金给职工(分红)和作为政府融资的工具。1993年,沪深两市共有743家上市公司,总股本5.3亿股,流通市值118亿元。
1995年开始,国有股和法人股开始逐步上市流通,虽然比例只有10%,但意义十分重大,意味着市场开始拥有融资功能,上市公司有了改善运营的动机,由于供给的增加,股价出现了下跌。随后,1996年和1997年的两大减持风波导致股市进一步下滑。
一直到10年后,股权分置改革完成(2006年底),市场融资功能才得到根本性解决。至此,A股才真正拥有了全流通的市场特征和一个完整的市场周期。 这十年的时间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十年,也是A股大起大落的十年。从1996年到2007年,上证综指翻了超过十倍,深成指翻了近二十倍。 但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这十年却是难熬的十年,因为房价在上涨,物价在飞涨,收入却没有大幅增长(公务员除外),很多人把积蓄拿出来买股票,结果却血本无归。我父母就是这一时期的受害者,至今还记得他们拿着几万块本金,却亏损到只剩下几千块时的痛心疾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