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杠杆怎么来的?
首先,得搞清楚,广义货币(M2)和狭义货币(M1)的概念。 简单说,M0就是流通中的现金,M1是狭义的货币,M2是广义的货币。 M2里面包含很多内容,我们关心的主要是其中的准货币(PML)部分——M1与资产的市场价值之间的缺口。这个指标反映的是,老百姓手里握有的、能够用来交易的实物货币和存款,但是不能用来直接支付购买商品或服务的金额;而PML的变动,体现了这部分“准货币”的变化。
然后,我们来看,导致我国M2快速增加、PML大幅升值的几方面原因: 一是居民部门存款大量转移进金融机构的存款部里,也就是居民部门的资产负债表在收缩,同时企业部门的资产负债表却在扩张,这就导致了M0(通过银行渠道)的流动性和M2的流动性都出现紧缺,企业不得不借入更多资金满足经营需求。这一过程会推高企业的融资成本。
二是企业不断增厚自身的负债水平以应对经营需求的扩大,社会总体的债务水平随之上升。
三是房地产市场的火爆,不仅推动房价飙升,同时也推动了居民增持住房抵押贷款。以上三个方面分别对应着央行、财政部和国土资源部发布的相关数据,可以说都是事实。 需要说明一点,在上述过程中,企业融资的成本虽然有所升高,但还远远没有达到让人恐慌的程度,因为贷款利息的增加被经济发展带来的收入增长部分抵消了。真正让人担忧的是企业负债规模的增长速度。因为随着财政支出的加大和企业负债规模的扩大,我国政府和企业欠老百姓的钱会越来越难还。
第一,地方政府缺钱。1994年分税制改革过后,中央财政有了明显好转。同时,政府的支出责任下移。这就造成了地方财政的不平衡,地方财政的支出压力急剧的加大。为了缓解这个矛盾,中央财政后来也加大了转移支付力度。但是,还有很大的一些资金缺口,地方政府必须要找一些资金来弥补它的一些收支的缺口。后来,为了对冲这个矛盾,中央提出了一种叫基建的财政政策。基建作为财政政策的工具来使用,这样就形成了我们基建投资主导的增长模式。基建投资主导增长模式对经济增长和增长转型起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第二,中国特有的经济增长模式,使得它对资金,特别是债务性资金的占用量是特别的高。2000年之前,因为投资增长速度很快,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速度很快,我们大量的资金,还有国外的储蓄要不断地引进来。那到了2000年之后,随着中国经济转型速度加快,贸易顺差也特别大,那贸易顺差带来大量外汇占款,那外汇占款带来国内的货币投放,货币投放带来国内过剩流动性。
第三,过剩的流动性推动债务性资金大幅度上升。2009年之后,特别是金融危机之后,整个的流动性出现了急剧的膨胀,这个时候经济增长的速度开始下降,但是投资的速度依然不慢,甚至有的时候还很高。这样就形成了流动性大量的过剩,而经济增长速度已经下降了,这样就容易产生投资的泡沫。特别是我们基建投资主导的增长方式,对资金是特别的“海吸”,所以很容易出现一些债务率的上升。
第四个原因,房地产的泡沫以及其它一些方面,推动杠杆率不断地走高。从2000年开始,房地产在我们经济中逐渐成为支柱产业。房地产业的不断泡沫化,它对资金是天量消耗、大量的消耗,资金一方面推动房地产的泡沫化,而房地产的泡沫化以后也需要更多的资金来不断地去维护这些泡沫,这样互相推动了中国的债务率不断的上升,这是杠杆率上升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