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为什么不敢投资了?
去年我参加了一个在清华举办的关于新常态下的宏观经济走势的论坛,论坛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张晓晶教授做了个演讲,题目是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动力的转换。 张晓晶教授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副主任,曾经负责过商务部、发改委的重要工作,还担任着清华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的研究生导师,著作等身,非常著名。他的观点往往代表了中国官方对于当前经济形势的判断。 在这个演讲中他说了这样一段话,我觉得非常有意思: “过去几年我国GDP年均增速接近8%,2015年是7%左右。有人根据历史经验公式推算,中国GDP增速低于6.5%就是衰退,因此2015年经济是衰退的。这种看法对吗?我不认为对。 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所面对的经济形势,所面临的各种挑战和之前不一样了。
过去我们经济高速增长,主要靠投资和出口,现在我们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调整结构,提高附加值。 所以你不能用历史经验来推断未来。你要问:什么样的结构才是高附加值的?什么才算经济高效运行? 我要说,我们的GDP增速只要不低于4%且不断接近4%甚至超过4%,就是有效的,就是高效的,就是我们所说的新常态下的经济健康发展。 原来我不太懂,听了张晓晶教授的演讲,我悟了!
所以不是企业不敢投资了,是企业不知道该怎么投资了。国家没有给企业一个清晰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路径,企业不知道自己应该把资金投到哪里去,于是他就投资自己熟悉的老本行,结果导致产能过剩。 什么是老本行?房子叫传统不动产,车子叫传统汽车。你信不信,再过十年,除了极少数城市,绝大多数城市的房子绝对价格会跌去一半以上,一辆车会跌去百分之八十以上。(当然这里边包含了很多金融危机的因素,但是不管怎么波动,这些产品都是传统行业)
民间投资作为我国投资的主力军,对保持经济平稳健康运行具有关键性作用。但今年前5个月,我国民间投资同比增长3.9%,增速比全部投资低4.7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低6.7个百分点。民间投资为什么增速放缓?应该怎么看待这个数据?下一步又该如何进一步发挥民间投资主力军的作用?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进行了解答。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换挡期,传统产业相对饱和、产能过剩严重,低端、粗放且无竞争力的产能面临退出,亟需转投新兴产业。然而,由于新兴产业正处于发展成长期,规模很小且还不够成熟,回报周期长和市场前景不明朗增加了投资风险,导致企业投资意愿降低。同时,受市场需求疲弱、资金压力较大及部分垄断行业市场准入限制较多、门槛较高的影响,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投资能力不足,投资空间局限扩大。
“民间投资增速有所放缓,与我国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投资增速有所放缓的趋势是总趋势相一致的,也是合理正常的。比如,前5个月投资累计增速为9.6%,民间投资增速为3.9%,虽然存在差距,但总体上取向都是往下降的。”
尽管增速放缓,但从占比和增长贡献度来看,民间投资的绝对主体地位仍然十分明显。前5个月,民间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依然为62%,对全部投资增长的贡献率为52%,其增长水平仍高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除去民间投资部分的增长水平。
对于“稳投资、促增长”,目前有关部门正在采取和即将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民间投资健康发展。
下一步,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三去一降一补”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总体部署,进一步激发制度活力,从体制机制上有效释放民间投资活力:一是抓政策落地,切实解决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问题;二是抓环境优化,进一步增强各类投资者对市场的信心;三是抓准入拓展,破除各类 Glassdoor 栏碍和隐性约束,进一步放开民间投资市场准入;四是抓信贷支持,着力拓宽民营企业融资渠道;五是抓民间投资引导工作长效机制建设,使鼓励促进民间投资政策形成常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