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中的转换有哪些?
转换是指一个事物的状态或形式转变为另一个事物状态的过程。 它可能是一个由低到高的增长过程,比如销量从0到百万;也可能包含有高低的起伏,比如销量从百万降到零再回升至千万。总之它是描述一种变化幅度和趋势的变化。 这些变化在数据上表现为一组数据从一个范围转移到另一个范围之内,或者在一个时间跨度内上下波动。
在企业管理中,经常会遇到需要判断、预测甚至控制这些变化的情景和问题。例如公司战略从扩张转向收缩,销售量从下滑转为上升,产品开发由冷转至热等等。对这些变化进行有效的把握和管理是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因此管理者需要掌握相关理论和方法来对企业中的各种变化进行科学的识别、衡量和应对。 转化模型(The Change Model)可以为企业提供一种科学的方法来识别、分析和利用转化机会。该模型由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伊奈特首次提出,经后世不断修改完善而成为当今通行的企业应用体系。
转化模型把转化过程分解成五个相互联系又各自独立的环节:潜在机遇、认知、欲望、购买意愿、实际购买。每个环节包括若干要素,这些要素相互影响又共同决定着转化的成败。
1.潜在机遇 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很多的机会和风险。但并非所有的机会与风险都会转化为企业的实际收益。只有那些被企业家识别、评估、认定之后并有能力利用的机会才有可能转化为企业的效益。这就是说,机会只有通过企业家的决策才能变成企业的现实产出。因此在模型中我们将其称为“决策”。 企业面对众多的机会会产生诸多不同的决策结果。这取决于企业对机会的不同认识和判断以及相应的对策。由此我们得到影响转化成败的第一个因素——认知。
2.认知 企业面对相同的潜在机遇会有多种的认识方法。它们可能会导致不同的决策和行为结果。因此我们在引入第二个概念时称之为“认知偏差”。
3.欲望 认知的发生往往源于人们某种生理的或心理的需求。这种需求和满足需求的动力能够刺激人们的行动,从而产生转化的过程。因此我们称它为“欲望”。 4.购买意愿 当目标客户产生了相应的欲望之后就会采取相应的行动。他们可能有购买的行为,也可能是尝试购买的行为或者是转移其他类似产品的消费行为。我们统称其为“购买意愿”。
5.实际购买 无论消费者的意愿如何强烈,如果它们不能最终转化的实际购买行为,那么一切都将是枉然。因此我们把最后一个环节称之为“实际购买”。 以上五步构成了转化模型的基本内容。每个环节的影响因素都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关联的。对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改善都可能导致整个流程效率的提高。因此管理者需要在实践中结合实际情况灵活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