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为什么要低估负债?
“负债”是一个会计范畴的概念,它反映在财务报表的某个科目里;而“有息负债”则更为准确,因为财务上的负债都是要偿还的,并且是要支付利息的,而有息负债特指公司需要支付的利息费用超过收入的债务金额或需要偿还的本金余额。 从会计学上看,对资产负债表的债务按其偿付期长短分类,可分为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 短期负债(流动负债)是指将在1年内(含1年)归还的资金负担,如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应付票据、应付账款等。
中期负债(长期负债)是指期限超过1年的应付款项,包括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长期应收款项等。 在企业偿债能力指标中,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这项指标反映项目在一定时期内在清偿债务方面所承担的经济责任的大小。
一般来讲,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可以高于行业平均水平,但最高不能超过70%,低于50%最好。如果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过低,说明企业融资的能力不强,可能没有利用好现有的资金,甚至存在资金使用效率低下的风险。 但现实中很多公司会刻意把资产负债率做低,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
比如某些特定行业的企业,因为监管机构对于该行业的资产负债率都有明确的要求(如房地产行业的资产负债率不得低于40%),低于这个数值会被监管机构预警,企业会受到相应的处罚。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就会将资产负债率做低,以免受到监管机构的追责。当然,这种出于合规目的的低负债率是没有问题的。
但是如果是由于经营策略的原因,故意把资产负债率做低,那就可能有暗箱操作之嫌了。 这种情况可能在上市公司里面出现得较多。因为上市公司的资本运作空间较大,通过多种方式来降低资产负债率的做法又比较多,难免不会有一些不合规的行为。
对于这个问题,我想强调的是,即使企业把资产负债率做低了,表面上看起来风险较低,但这并不代表实际的风险就小。因为财务造假是有成本的,一旦超出一定的限度,即便最终能够逃过监管部门的查处,企业也因为成本过高导致利润下降甚至亏损,那还不如把资产负债率做高,反正都是要还钱,早一点还晚一点还都得还,何必要额外付出成本呢。这种做法虽然看起来愚笨,但却是最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