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吴道在哪里?
“九门提督”府,即清朝九门城防司令的官署。 清初,京城的内外城共有九座城门(正阳、崇文、宣武、朝阳、东直、西直、阜成、安定和德胜)。
负责各城门治安、守备、侦查的城防官员分别称为“城守尉”“城守副尉”。由于每个城门的城守尉或城守副尉只有一二人,而所属人员很多,因此又称“分城兵马司”。其官署称“兵马司”或“巡城厅”,主管城内治安之职。
顺治元年(1644年)十月设置。因清初沿袭明制,故其衙门及职能与明代相同。
雍正三年(1725 年)奏准将旧制九门城隍庙改为九门提督署,并建官廨于内。但直到乾隆二十年(1755年)才建成。当时还特制铜牌一面,上铸“九门提督印”,派人送至杭州刻制。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重建,次年竣工,由大臣庆桂监修而成。
此建筑坐南朝北,共有3 个院落。前院有仪门外、大堂、二堂。大堂前建有照壁,中间大匾书“威震寰瀛”,为清代皇帝亲笔所书。二堂为议事之所。
后院是提督及其家眷生活之处,有东西配庭,各有房屋7 间,均为重檐歇山顶式建筑。整个院子呈长方形,四周有廊房环绕。正殿与后院以梯级相通。
九门提督署的建筑规模在清廷文武百官中仅次于紫禁城、圆明园,居第三位。
辛亥革命后,北洋军阀徐树铮任西北边防督办时,在提督衙门前竖旗杆,表示他统领三军,地位尊贵。1928年后,北平军分会设于此处。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侵略军进驻,将其作为关东军司令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里作为中央人民政府公安部所在地。1959年下半年,中共中央军委决定调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来京,并将它设在九门提督署内,一直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