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多维的竞争对手?
先回应一些上面的评论,不要光看起薪,要看长远一点,现在起薪高的律所,未来也不一定会高,起薪低的律所,未必就一直低,法律行业的薪酬跟能力、业绩、所承担的风险以及所处的市场环境等有密切关系。 然后回到题目来,题主是准备考律考的吧,那我就以律考通过的难易程度为出发点来答这个题。
先说结论,以2018年为例,北京市共招收应届毕业生659人(不包括港澳台),其中534人是通过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又称“律考”)进入的,占比81.2%;剩下125人是保研和考研的,占19.4%。律考对于成为律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说是律师执业资格证,也是进入法学院大门的一张门票,没有这张票,你再怎么在律所实习,再怎么优秀,都是无济于事,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谁想成为律师就必须得过这关。 但是!这里要强调的是,虽然只有通过了律考才能成为律师,但是在实践中,是否让一个新人直接独立办案,关键并不在于这个人是否通过律考,而是由这个人的法学功底、沟通能力以及所跟着的老师等各方面的因素综合决定。比如有些大学法学院本科期间就已经实行导师制,学生可以直接跟随有经验的律师学习实务技能,这种培养方式下出来的人,很多不会通过律考也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律师。而有些人虽然通过律考了,但在实践当中完全不能独当一面。 所以从就业上来讲,并不是通过律考就成了律师,考不过就不行。当然,作为新人,想快速成长并得到客户的认可,通过律考是最好的方式。 再从城市角度来看。
目前在北京有77家律师事务所,如果排除央企和地方属律师事务所以及做非诉业务的大型所,那么能排进前100名的所不到50家,这些所基本上占据了大部分的市场份额,新入行的人员最好能够进入前十位的所,这样你的起点更高一些。
关于前一百名事务所的排名,网上有很多版本,我收集了三种比较流行的说法,仅供参考。 第一种是参考律所创收指标的,即收入排名前一百名的所。 第二种是参照律所人员规模指标的,即员工人数前一百名的所。 第三种是参照律所办公面积指标的,即占地面积前一百名的所。 在北京,像金杜、君合、海问、中伦这样的大所,新入职人员的工资水平基本差不多,一般在20万至30万元之间,至于再往下或者往上浮动两三万是很正常的。 如果不想在北京发展,到中小城市去做律师又会是怎样的前景呢? 以我所了解的江苏某地级市为例,新入职的本科生刚进去能拿到5万元的年薪已经算是比较不错的,在这个城市买房买车,慢慢积累客户,过百万的律师也不在少数。所以说,选律所就像找工作一样,要考虑长远,既要考虑大城市的高消费,还要兼顾中小城市的相对低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