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基金怎么样?
“丝绸之路”建设是中国推动经济全球化的重大举措,而“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先行者——丝路基金,肩负着为“一带一路”提供投融资支持的重要使命。作为首个由中国自行设计、自主运营的大型基金,它在成立之初就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 3月10日,中国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及设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并指出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发展跨境贸易和投资便利化”以及“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 报告发布后引发社会各界对于人民币国际化的广泛讨论。而在2014年12月底,另一项涉及金额高达59亿美元的大手笔投资浮出水面,引起市场轩然大波,人们开始将目光转向一家名为丝路基金的机构。
据财政部官网3月8日消息,经国务院批准,由财政部发起设立的丝路基金已完成注册工作,正式成立。 据介绍,该基金主要目的是用于支持中国境外基础设施建设,第一期目标规模500亿美元。通过投资海外基础设施项目,促进贸易和投资便利化。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丝路基金的投资方式除了传统的直接投资外,还将引入PPP模式,以私募股权投资的方式参与境内外的基础设施建设。
此前有媒体报道称,由于采用PPP模式需要引进大量社会资本,因此这一基金的募集资金或来源于商业银行、保险资金等。 但有媒体称,根据目前相关规定,保险公司资金不能直接参与该基金。考虑到险资参与PPP模式还存在很多问题有待解决,预计保险公司会以间接方式参与该基金。 有专家表示,从长远来看,丝路基金有助于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但短期来看,其影响可能不大,因为货币的流通和使用受很多因素制约。也有国内学者认为,当前阶段,丝路基金对人民币国际化推动力有限。
事实上,近年来我国一直在推进金融改革和开放,特别是跨境资金管理方面的改革,为人民币跨境使用创造了条件。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的《年度外汇管理工作报告》显示,2013年中国跨境资金管理改革取得了重要进展,共有17项制度性创新成果发布实施,包括实施跨境资产投资管理、推行跨境融资及债券发行等。
今年初,央行、发改委等部门发布《境外证券投资基金业务试点办法》,允许境内居民个人投资境外证券投资基金(QFII)产品。同时,放开银行间债券市场非金融企业债务工具的境外投资者准入限制,并计划推出企业债券通。这些政策旨在逐步放宽对外投资的额度和范围,提升资金的利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