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数基金定投好吗?
首先,我认同“开始投资的第一笔资金,最好用闲钱”的说法。 因为一旦使用了生活必需的现金流,会很容易让你陷入困境——因为投资本身是有风险的,如果第一笔资金亏损了,生活陷入了困顿,再想重拾信心,重新构建投资体系是很困难的。 所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最好是用闲置的资金进行投资; 如果条件不允许(比如短期内有急用的资金需求),则尽量缩短每次购买的金额,拉长买入的时间间隔。 例如,每月只买1000元,分4次买入,比一次性买入2000元要好很多。前者的现金流出压力较小,后者在买入后可能面临较长时间的币值风险。当然,在下跌时期采用这种方法,效果会更佳。
其次,我认为指数基金是一种非常好的资产配置工具。 这主要是因为指数基金的“被动型管理”特征。 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实施主动型投资策略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需要投资者具备较好的分析能力。而指数基金采取的是被动型的资产策略,跟踪指数,减少基金经理的主动决策,减少了人为因素对基金业绩的影响,使得基金更符合市场的客观情况,减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困扰。
另外,指数基金采取的是“一篮子”证券的组合方式,降低了单一个股的风险,适合长期持有。 目前国内的股票型、指数型公募基金都有规定的仓位限制,一般在80%左右,这也就意味着当市场出现大幅下跌的时候,基金经理也可以采取“摊平”的方式降低所持个股的损失。这对普通投资者而言是很难实现的。
同时,国内的新兴市场具有明显的“羊群效应”——跟随主流机构的投资方向。国内公募基金大部分都采取了“核心-卫星”的策略,即80%的钱用来投资大盘股,20%的钱用来追逐热点。随着基金规模的增长,其“头部效应”也会逐渐凸显,导致“追涨杀跌”的情况更加严重。所以,从长期来看,指数基金还是能够较好地复制市场的指数表现。 最后,我从操作上建议可以采用“分批买入”“定期投入”的方法来降低定投的成本,提高利润。 也就是说,每一次购买时不必一次性买完,如5000元,可分成6次,每个月买833元。这样,每定投一次,金额少一些,时间拉得长一些,平滑了市场波动,降低了一次性买入的可能造成的较大损失,也避免了因资金量不足错过定投入场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