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装贷款骗局有哪些?
1、假按揭。一些不法企业或中介,通过虚构交易事项或将商品多次倒手等方法,以贷款名义从银行获取资金,然后骗取客户抵押物或质押物后携款潜逃。 2、假担保。一些公司或个人通过提供虚假的产权证明,同时伪造授权委托书及公章等,取得银行的信任,为他人的贷款提供虚假的担保,从而非法占有贷款人提供的保证金。
3、假合同。一些借款人利用已经签定的借款合同,未经出借人同意,以借新还旧、置换本息等方式,将所借款项打入自己的账户,进行恶意套现;而有的则采用虚构事实的方法,如谎称所借款项用于某项目,编造虚假的合同和凭证,制造虚假的走账流水,将款项转入自己控制的公司账户或第三方账户,之后迅速转移资金,隐匿踪迹。
4、假材料。一些借贷机构在发放贷款时要求借款人提供身份证、结婚证(未婚证)、户口本、房产证明、收入证明等相关证明材料,个别公司甚至连借款人的指甲缝也不能放过。一旦借款人提供的资料存在瑕疵,有被不法之徒利用的可能,这些借贷机构便以此为由拒绝放款。实际上,他们与骗子事先串通好,以贷谋利的把戏。当受害人求助无门之际,骗子们却早已凭借事先准备好的假证件、假文件安然离开。
5、假手续。犯罪分子通过各种手段先获取一些公司的相关资料,如工商资料、银行帐户资料等信息,然后再模仿公章签章及老板个人签名字样制作一套假的印章印件及身份证复印件,最后冒充该公司员工通知银行转账或其它金融服务,而银行在审核时只要其提交的材料具有真实性且完备,就尽到了审核义务并为之办理相关业务,殊不知已经落入骗子的陷阱之中。
6、假理财。不法分子发布巨额投资理财收益的诱惑信息,用高回报诱使投资者上当。在获得受害者信任后,犯罪分子会推荐某个理财产品,并承诺一定会赚钱。受害人在买了该产品后,就会收到来自骗子公司的短信或是电话,催促赶紧交钱,不然资金就会被划走。等到受害人付款后,犯罪分子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