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基金经理读什么专业?
作为从业近10年,经历了A股、港股、美股市场和私募公募基金的操盘手,我的经验告诉我,学金融真的很重要! 我本科是金融工程(金融数学方向)的,研究生学的计量经济学。应该说学的专业很对口了。 毕业后进入了证券公司做行研,后来因为喜欢科技,加入了私募,做了很多期人工智能和芯片领域的行业基金。期间读了北大软微的计算机硕士。
虽然学习的专业十分对口,但是真正工作起来完全用不到专业知识。我目前管理的基金在策略上根本说不上有什么深度的研究。大部分的工作都是通过分析和复盘历史数据来验证策略的可行性然后搭建模型。当然也会有一些宏观层面上的思考,比如对市场波动率、市场风格等的判断。这些判断大多来源于日常的新闻报道以及对于行业的理解。
至于新闻中哪些信息有用,哪些信息是无用的,就要靠自己积累和学习总结了。如果学的不够扎实或者不能将学到的专业知识及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就很容易出现“学无用武之地”的情况。
所以即使学的专业不对口又怎样呢?只要你在学习中能够学到专业的知识和方法并学会灵活运用,就能够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而转化的过程中必然会加深你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学金融学对你做投资肯定是有很大帮助的。很多金融方面的知识都能够帮助你更深入地了解你所投资的市场。如果你学金融的时候能够做好知识储备,那在你进行实操的时候就能够运用自如了。 举个例子: 我在教本科生投资组合管理和投资组合优化这门课程时会让学生利用学期初的时间搜集国内外各类资产的价格数据和特征,然后在期末做出各类资产的配置比例和建议建仓价格。大多数同学做的报告都很漂亮,各种统计分析都做得十足。但是如果让我看他们的分析报告,我基本上不会采纳其中的投资建议——因为他们没有意识到资金的时间价值和风险。如果一个连资金的风险和期限都不考虑就直接给出建议的人,我觉得他必然不会是一个好的投资者。
虽然学完这门课后我知道应该综合考虑各类因素才能最终得出合理的资产配置方案。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我会先确定大类资产的配置(固收、权益等)然后再根据风险承受能力、市场环境等因素做进一步的细分。学金融并不能直接帮你做出精准的投资决策,但是却能让你在面对市场上成千上万的金融产品时能有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至少你会知道不该信哪些谣言,不该买哪些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