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行业用什么电脑?
中国证券业学会去年底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自1992年至2006年十年间,证券公司关闭或被迫破产33家,关闭或被迫破产的证券机构员工多达3万人。2001年,证监会批准深沪交易所进行企业重组,A股市场掀起了送股、分配和高送转的热潮。 2003年“5·30”大跌之后,基金业迎来一批发展高峰期。 2007年,中国证券业协会公布《证券公司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合规性管理暂行规定》,加强对证券公司高管人员的监管。同年,“5·30”之后第二轮新股发行改革启动,被称为“核准制”的第二阶段。
而在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风暴中心,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在当年年底发布报告,揭露了华尔街大投行们在证券发行和交易方面做假的细节。2009年,在遭受了大萧条以来最严重重创之后,美国证券业协会(Associ-ation of Securities and Investment Professionals,简称“ASIP”)成立“诚信行动委员会”,以重建人们对华尔街诚信的信念。同一时期,由ASIP的20家大会员单位发起成立“新证券行业联盟”,把坚持职业操守作为会员守则的底线。
从全世界范围来看,证券行业都遭受了信心危机。日本、英国和德国等国的证券业协会都在重新考虑,如何加强行业的自我监管。美国、英国、德国和法国的监管机构则采取了主动核查等措施,以恢复公众对证券业的信心。2009年3月,由美国证监会前负责人理查德·布莱斯领导的小组发布了一份调查报告,指责美国证交会“明显懈怠”,未能及时发现花旗、摩根、美林和雷曼等大银行和券商在财务和证券交易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使得美国证交会迟迟未能认识到次级债危机的严重性,最终引发次贷危机。 同样在3月,欧盟改革证券交易制度,强化各国金融监管机构之间的合作。从欧洲证券监管的实际情况看,改革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加强对交易所和其他场外交易系统的监管,特别是电子通信网络;二是加强对中介机构,包括投资银行、证券商、交易商和公募基金等监管。
二、证券公司的特点
1、典型的业务特点是高风险、高收益:高风险是证券业务的基本属性所决定的。证券业务经营的是风险,投资者是来参与分高风险红利(收益)的,没有风险也就没有业务存在的基础。当然,高风险的证券业务也必须是高收益,这种高收益除了正常的利息收益以外,在证券业务中还表现为投资获利的高机率,或者说高出同类金融资产收益的极大可能性,这也就催生了证券业务极强的吸引力和广阔的潜在市场。
2、证券业务集多种经济行为于一身:证券业务最显著的一个特点是:一性三性(一次性、变动性、风险性、不确定性)的典型体现。在这个业务活动中,集发行与认购、交易与结算、信息咨询与定价等一系列经济行为于一身。
三、证券公司用的电脑必须是专业稳定的
证券公司由于业务量大而集中,对其使用的电脑硬件和软件也具有一些特点:
(1)对实时性有很高要求。
(2)数据的安全性至关重要,证券公司不可能允许自己的系统出现大规模的丢数据事件发生,所以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要求极高。
(3)操作人员的业务技能要求相对较低,因为证券公司的业务量大,一般操作人员都是标准化流程作业。
(4)软件模块的扩展性和接口开发是重要需求,因为证券公司的发展速度很快,而系统是否能快速融入新增业务是决定系统应用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5)系统维护便利,集成度要好,这也是大型复杂软件系统的重要特点。
(6)终端用户对系统的体验满意度要求非常高,因为证券公司的大部分利润来自于交易佣金,所以客户对交易速度的抱怨是最严重的。
(7)软件价格并不是最重要的因素,因为证券公司投资巨大,一般都采取购买+授权的模式(购买的就是软件的“一套件”,包括硬件和一些软件模块),所以软件的价格问题并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