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多少坏账?
中国的银行从来都不做亏本生意,所以从理论上来说,中国的银行业从来都没有发生贷款损失的情况(虽然银行经常把不良资产剥离到资产管理公司,但那只是改变归属方的手段而已). 不过,如果以风险控制的角度来看的话,现在银行业所持有的资产实际上都存在着一定的损失可能性——这就是宏观意义上的“坏帐”了。 比如2014年各大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就显示有785亿的资产无法回收!这是很奇怪的一件事,因为按照国际准则,如果有超过一年期限且无后续计划的应收账款可以计为不良资产;对于其他资产的减值准备也可以按照规定计提,但无论如何不应该出现高达700多亿的亏损(其实,当时很多企业都出现了巨额的财务亏损,但大多属于经营不善或者市场行为导致的暂时性亏损,只要公司运作平稳,多数都可以挽回)。
2014年以后,国家加大了对不良资产的处置力度,不少资产被低价处置掉,甚至包括部分优质资产也被贱卖处理,虽然这解决了银行的不良资产问题,但也使得国有资本的损失继续扩大。
至于非金融企业的坏账问题就更加复杂了,一般来说企业发生的借款逾期或违约,如果经过催收后仍无法收回,就应该作为坏账计提了。 但是国内很多企业都是在资不抵债的情况下申请破产,那么这个时候欠银行的款项是不是应该作为银行的不良资产呢?理论上讲应该是的,但在实际中却往往不是这样处理的。有很多的企业尽管资产已经全部亏损,但毕竟还有剩余价值和潜在价值,一旦渡过难关,有可能起死回生,这种情况下如果将其认定为坏账,似乎有些可惜,因此很多企业都会通过各种途径和关系尽量偿还金融机构的欠款,只不过这种偿还是有底线的,通常是以货币资金的形式来体现,也就是说只有还钱的承诺,而不会真的去执行债务重组计划。这就导致了在银行面前,这些企业依然具有很高的信用等级并且很容易就能够借到钱,而在债权人——通常是银行那边,这些企业又被定义为“好人”——具有良好信誉的企业,银行会不断地为其续贷、增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