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外企退出中国?
2015年前,我供职于一家德国企业,负责国内及海外市场。我们属于汽车零配件行业,进入中国市场比较早的一批外企,早在90年代就进驻了上海设厂,为上汽和大众提供配套服务。 当时公司发展迅猛,在国内市场迅速扩土开疆之时,还因为德国总部对中国的重视以及看好,从2004年起连续六年获得“最佳海外贡献奖”(每个国家或地区只评选一个),并多次被选为集团内部评选的“最佳工厂”之一。
然而到了2015年,我却离开了,不是因为公司经营情况恶化,恰恰相反,那一年我们的出口额创了历史新高!但我却觉得在这工作的意义已经不大,因为所谓的外企那一套在这里行不通了——至少行不通了。 2013年底,我们新的大楼落成,作为厂区唯一一座具有现代设计感的建筑,从外面望去,依然可以看见德国工业的精细与严谨。但大楼里的人却不那么和谐。
原来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的上升、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加上互联网+的冲击,我们这样的传统制造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了寻求突破,高层做出了两条路的选择:一条是继续深耕国内市场,凭借品牌优势、规模优势和客户优势,力求在现有市场领域获取更多市场份额;另一条路就是走出国门,去挖掘更多的资源,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
由于我国对外贸易的开放性不断增强,再加上“一带一路”倡议,外贸企业的海外扩张之路似乎越来越顺。于是,我们在保持了多年出口增长之后,做出了关闭国内所有生产线(包括还在建中的三条生产线)、全面转型外贸出口的申请。当然,这个决定的背后还有更深层的原因。
作为一个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汽车行业有“买世界上最贵的地,造世界上最贵的房子给工人住”之称,为了吸引并留住人才,我们不但付出了比同行高出20%甚至更高的工资,还提供了优厚的福利,包括免费班车、食堂、各种补贴等等。但是我们的员工依旧不满,因为他们的社保和公积金的待遇比同行业低很多(虽然工资高很多)。更让人难受的是,我们的管理层大多来自德国,即便是在生产一线的管理人员,也基本能说流利的普通话。可是,无论是德国人还是中国人,无论说话还是写字,总是摆脱不掉那种“洋味”。这让土生土长的中国员工感到一种外人的傲慢和无礼,而外籍管理人员对中国员工的待遇也让许多本土员工觉得受到了侮辱——“你们这工资已经是最低的了,还要如何提高?!”“既然你们不愿意干,那就滚蛋,我们招聘来了新的华人经理。”
最让中国员工受不了的是,公司里一些中德混血的孩子,说中文时那种明显的德国腔调让人生厌。于是,当海外扩张之路看似顺畅的时候,我们选择了收兵回巢。 毕竟,留在国内的生产基地虽然少了,但留给中国人的岗位仍然不少,而且那些核心技术的研发工作,也只有中国有这样的资源和能力才能完成。无论是管理层还是操作层,能留下的都留下了,而那些不能留下的,也都逐渐被其他人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