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份企业如何理顺体制?
首先明确一点,公司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一种选择(当然这种选择有各种各样的条件限制)而不是必然的选择——换句话说,并不是所有公司都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比如非盈利性机构(医院、学校等)就并非以盈利为目的,而一些科技型创业公司可能更看重的是技术创新而非资本的实现。讨论股份有限公司如何“理顺”体制的问题似乎有些多余。
但是既然提出了这个问题,想来题主应该还是想要了解如何将一家以盈利为目的的公司建设成符合股份有限公司要求的样子吧? 首先需要明确一个观念:公司治理与企业管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公司治是指公司的内部运作流程(包括决策机制、执行环节、监督机制等等),而管理则主要指具体事务的执行。
回到正题。作为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其目标函数较为简单——利润最大化的数学表达式为: max{π(x)} 其中 x 为公司可自由支配的资源(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而 π(x) 则为公司在 x 下的利润。
在公司制下,由于存在外部投资者(股票市场)和监事会,管理者并不能完全自主地决定公司的一切行为,他们需要在考虑股东利益的基础上实施各项决策。在上述目标函数的右边,我们通常又可以将之分解为两个部分: 其中 r 是投资者期望的利润率,而 b 则是与经营相关的一些变量(如成本)。在以上公式中,我们假定公司具有充分的财务灵活性,即能够自如地通过调整资金投入量进而调整经营活动以便达到最优化。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将公司治理的本质归结为如下问题: 在考虑了股东的利益之后,谁有权参与并影响企业的决策过程? 谁有义务遵循这些决策程序? 谁具有信息优势? 谁应当对信息的准确性负责? 谁应当对违反上述规则的行为承担责任? …… 诸如此类的问题都属于公司治理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