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用什么会计原则?
1、重要性 重要性的内容比较简单,就是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应正确区分财务报表中各个项目的轻重缓急,区别对待。对重要的项目,应当严格核算;而对那些非重要的方面,则可以不拘泥于细节,可以适当简化核算程序。 举个例子说明一下:如果一家企业只有十几个员工,年销售收入不到200万元,那企业给每个员工发放的月工资5000元就很重要了。因为企业每个月的经营支出,几乎一半都花在员工工资上了(管理费用中的职工薪酬)。这种情况下,企业的所有支出都应该很小心地来计量和确认。而反之,如果一个年产值超过10个亿的企业,其每月的工资支出不过几千而已,那么这种工资的支付就不算重要了,就可以不用单独去核算了——因为企业的其他支出,如买原材料等,金额要大得多。所以,在重要性原则的基础上,我们就可以做到该细的地方细、该粗的地方粗,该重点地方重点,该忽略的地方就忽略了。否则的话,一切都必须较真起来——这显然是不现实的做法。
2、谨慎性 这是一种态度,一种在处理账目时力求客观、仔细的态度。在运用这项原则时,要求会计人员对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要作出充分估计,而对可能的收益和收入不能轻信。在计算损益时,要做到有依据、有基础、真实可靠。 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比如,你公司有一台机器设备要处理,处理这台机器的预计可收回金额为8万元人民币,但是,在账务处理的时候,你却只能确认为6万元,因为你认为,即使卖了也只会收到6万元的款子(这就是你对市场的估计)。那么,在你按照6万入账后,一旦卖出了这台机器且收到8万元的款项,那么两者之间的差额,就要计入到营业外收支当中了。
3、实际成本 对于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各种资产耗用而言,按实际成本计价是基本的要求。在实际业务发生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分别按各种材料、产品、固定资产的实际成本进行记账。
4、权责发生制 这是相对于现金收付制而言的。凡是应收应付的事项都要按时准确地记录,而不能等到实际收到了钱或者发了货再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