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控制中国金融?
“以银行为中心”和“去银行中心化”两个概念一直在争论,但是实践上,无论是之前的央行垄断(全国只有一家央行),还是现在的央行+大商业银行模式(127家法人银行、4000多家营业网点),都是围绕银行来设计的。 这就是事实,虽然可能不是我们所愿。因为中国的经济体制是政府主导型。所谓“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只是方向性指导,具体怎么搞、搞成什么样,还是要看政府的想法。
所以讨论什么“宏观审慎监管”“微观审慎监管”没有意义,既然整个金融体系都服务于政府,那自然以银行为中心的监管框架也是服务政府的——为政府融资便利,让资金流向政府希望引导的领域;同时,限制金融机构的资金流出(跨境资产转让、跨境担保、直接投资等业务的逐步放开也只是特例)。
之前有个话题谈到MBS,我说可以引入国外基金机构作为买方参与MBS交易,提高市场的流动性(当时主要指商业抵押贷款证券化产品),然后就被某位大神教育了一通。其实如果遵循“以银行为中心”的指导思想,那就只能是中国银行间市场买入并持有MBS,其他机构或个人根本无缘介入。然而实际上,由于缺乏相应的法律框架和监管要求,到目前为止,除公募基金外,私人资产管理行业通过组合投资、结构设计,已经能够在遵守监管原则的前提下,绕开银行,通过债券市场和交易对手实现对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投资。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所以说,所谓的“以银行为中心”还是“去银行中心化”,争论的意义并不在大于实际,因为我们是在已有金融体系的基础上谈改革,而不是推倒重来。与其把时间浪费在这种本末倒置的争论上,还不如思考如何进一步开放金融市场,降低准入门槛,推动市场化进程。等到外资行、民间资本进入房地产市场和债券市场,“以银行为中心”还是“去银行为中心”其实已经没有本质的区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