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生源地助学贷款?
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是指国家开发银行向符合贷款条件的家庭经济困难的普通高校新生和在校生发放的,在学生入学前户籍所在户籍区域办理贷款。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校就读期间利息全部由财政贴息,毕业后开始计算利息,并按规定还本付息。
国家助学贷款是由政府主导、财政贴息、银行发放的是一种信用贷款,不需要学生保证以及抵押和担保。学生就业以后,在一定期限内必须偿还贷款。截至2009年9月,国家助学贷款覆盖全国90%以上高校,平均每生每年贷款金额7152元。其中,农村学生比重达53%,重点高校农村学生比重达88%。3年共计免息帮助212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畅入学。2009年9月起,国家开通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绿色通道,解决家庭困难学生入学费负担。
1999年1月,国家助学贷款正式出台,由中国银行负责发放。2000年,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全面调整:国家财政承担助学贷款本息全额贴息,银行不再收取贷款手续费,学生仅需交纳1%的贷款担保金。7月,国家开发银行与国家教委、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共同签署《开发性金融支持教育创新改革实施办法》,承担国家助学贷款新的试点工作内容,主要针对重点高校。9月,北京国开金融有限责任公司成立,试点开展国家助学贷款等业务。11月,教育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合作银行为规范和发展国家助学贷款,四方共同发出《关于调整和完善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意见》。
2001年,上海、辽宁等省市启动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其他省市国家助学贷款试点陆续展开。7月,国家开发银行与教育部签署《开展全国普通高校学生助学贷款试点备忘录》,作为国家助学贷款运营机构,开始办理全国范围内的大学生助学贷款。
从1999年到2004年,以中国政府为主导的国家助学贷款运动从无到有,逐渐成型,并覆盖全国,使得高等教育再也不是富人的特权,而成了面向全民的服务。据当时的测算,该运动每年帮助近10万名家庭贫困学生圆了大学梦,未来10年至少帮助100万人顺利入学。